欢迎大家来到IT世界,在知识的湖畔探索吧!
B段:对比段,开始的调式是f羽调。力度降回到了p,从降A音出发,在一系列的调动之后,经过来回模进,力度越来越强。第十三至十六小节是三度音程,末尾是一个较小的结尾。
第13小节仍然是带附点的八分音符开头,让人能够联想到A段出现的相同的节奏型。第一小节的主干音为F、A、C,是一个往下走的分解和弦式。此时的调号是4个降号,但是旋律中将出现的E和B都进行了还原。
四个小节中,唯有第16小节最后一个音是二分音符,与前面的时值形成对比,具有终止感。到17小节时,速度没有发生变化,此时仍然是像波浪一样起伏的旋律线条。
第一个附点音F音到达第二个音A音后下行回到D音。节奏与之前相同。变化重复后形成第18小节,节奏型出现细微变化,音高完全一致。旋律仍然是下行的走向,到达第19小节时,是第17小节的完全重复,旋律线条同样是下行,最后结束在D音上。
第21小节仍然是上下起伏的波浪状旋律,跳进上行后又折回。节奏上,来源于花鼓戏的节奏,有很强的律动。22小节是对21小节的变化重复。
23小节是bb羽,和前面相同都是以扬抑格的形式开始,主题旋律在高声部,第一个音是较长的附点八分音符,紧接着旋律时值又和21小节一模一样,到达A音。
此时23小节出现音乐表情术语(cresc.)渐强。这四个小节的节奏大致相同。24小节旋律上行跳进后,又下落回到一个三度的双音上。旋律一直环绕着主干音,节奏型与A段的节奏型相似,又有不同,是A段织体的复杂化,使情绪更有张力。
形成了节奏上与A段进行呼应,调性上与A段进行对比,很好地处理了两段的关系。24小节的调号本就要求降A,临时记号中也标上了降A,更加强调降A音。
除此之外,这四个小节没有出现其他的临时变化音。在第25小节处,#G音与还原A还有C音同时出现,此时的和声紧张性增加。在第25小节,旋律的节奏依然没有变动,由三个音同时弹奏上行三度级进到C音后,以五度下行到达F音,继续上行到一个二度双音上。
然后在第26—28小节,模仿25小节旋律的节奏与音高。第29小节开始奏出四小节的主题旋律,速度没有发生变化,旋律在高音区流淌。主题旋律先由力度弱的附点双音开始,上行三度跳进到A音后,又马上下行到bD音,然后又上升到bE音上。
后面是一个四分音符的三度双音。这四个小节,每小节都是渐强。前三小节都收尾到bA上,第32小节不同,收尾到D音上,与之前的三小节形成对比,达到一个同头异尾的效果。
连接部分:第二部分(B)到再现(A)之间有连接,很符合中国音乐两个段落间,做一个过渡缓冲,减弱两个段落强烈的对比。因为曲式规模小,所以连接的规模相应地也小,只有3小节,2/2拍节拍。B-A的连接从材料上看,整个连接句是通过乐节的重复及其剪裁、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单式小连句结构。
前两小节的高声部全是八分音符,给人印象深刻。到35小节时发生变化,旋律的时值由八分音符扩展到了四分音符,音高没有变化,然后再次扩大时值到二分音符,音高仍然相同。当连句到达高点时,也就是新主题即将出现之处。
再现段A
A段:再现段,由A段变奏衍生,调式回到最初的a羽调。第36小节主音在低声部延长,旋律是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结合,把A段和A再现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第36小节的节奏型与作品开头的节奏相同。从八分音符的C音开始,通过四个八分音符的上下起伏后到达第二拍四分音符A音,然后二度级进到G音,并且G音和升G音同时按下后到E音。
此时的旋律到达一个较低的位置,很明显和乐段A是一呼一应的关系。在38小节的节奏上出现了大切分,给音乐的节奏带来摇摆,不稳定感,与之前的节奏有很明显的区别,伴奏声部这五个小节的节奏没有变化,只是音高出现些许差别,与A乐段在节奏上保持着统一,并且是贯穿全曲的。
第39小节的第一个音织体变厚,旋律节奏采用的是两个八分音符,加上一个双音四分音符组成第一拍,这种旋律材料之前就出现过。这五个小节都没有出现休止符,因此弹奏时特别注意不能断开,不能让音乐的流动停止。
旋律节奏依然鲜明,在第40小节,旋律从A音向上三度前进,是递进发展的A段主题,再次加深观众对主题的印象。在第41小节,旋律依然是附点八分音符,保持主题的前进性,强拍上的附点能够很好地增加动力。
第42小节处,是对38小节的一次变化重复。在第43小节处,旋律是39小节主题动机的变化模进。45小节是对44小节的变化重复。在第46小节没有照搬主题的后两个小节材料,而是节奏相同,织体更丰富的形式。
主题旋律进行到第47小节时,这里的伴奏运用了对比性的发展手法,与之前出现过的伴奏材料截然不同。它的出现,让音乐瞬间产生了细微的变化。第48-49小节,两个声部旋律先后出现,原本下方声部的低音谱号变成了高音谱号。
旋律是不断重复的附点音符,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随着音乐的发展,在49小节旋律音到达一个二分音符时值的长音A音,音乐也进入一个小高潮,东方色彩的含蓄也在这些细节流露出来。
第51小节的旋律一开始是一个跳进的三度下行,然后时值从两个八分音符,扩大到一个四分音符,再扩大到二分音符。第一拍是下行,到第二拍则是上行,最后到达C音。
尾声:这一部分的主题旋律仍然在右手高声部,高声部出现保持音,52小节的旋律一开始也是级进上行的二度音程,然后53小节旋律向上二度级进,这里出现了三个声部。五十八至六十小节的一串和弦很辉煌,发展到后面,音乐越来越强,形象生动地呈现出刘海和胡秀英圆满在一起的结局。
匀整性节奏节拍
节奏和节拍是音乐创作中不能忽视的一个要素。“音乐中的节奏最初来源于日常生活。生活中无论是心跳,还是地球的转动,都是暗含节奏规律的。”
“依据长短各音之间不同的时量分割方式及其由此产生的不同的时位感,音乐的节奏节拍总的可分为自由性和匀整性两大类:时值不能均分,长短各音间无准确比例关系,因而时位感不匀整的,为自由性节奏节拍,反之则为匀整性节奏节拍。
在匀整性类型中,依据拍子的强、弱组合方式,又可分为周期性与非周期性两种节拍形式强、弱拍按小节线划分,周期交替、循环反复出现的,称周期性节拍、强、弱拍不受小节线的限制,或按节奏重音划分小节、从而频繁地变换节拍形式的,称非周期性节拍。”
“戏曲音乐反映着所处社会的心理节奏,一般都是节拍缓慢加上情调深沉。但是花鼓戏恰恰相反,特点是快节奏。”非常符合湖湘人民火辣、开朗的性格,音乐与对白都是直来直去、快言快语。
周期性节拍
钢琴作品《刘海砍樵》中出现周期性节拍,与其改编的花鼓戏的体裁形式相关,大部分花鼓戏唱腔音乐的特点是节拍有着周期性。其中贯穿的附点型节奏和均分型节奏,极具表现意义。
因此改编自花鼓戏的钢琴作品《刘海砍樵》具有鲜明节律性,这两个节奏型中交替出现的强、弱拍,具有周期性。钢琴作品《刘海砍樵》中运用了大量附点型节奏。附点的作用是为了在时值和力度上强调它前一个音的重要性;自然就削弱了附点后面音符的重要性。
第17小节——第28小节的节奏型是:x.xxxxxx,是强拍上的附点节奏,使本来就是强拍的音符F音更强。附点型节奏产生强弱与时值长短的对比,产生幽默与欢乐的感觉。第5小节到第——第8小节,附点型节奏在旋律声部和伴奏声部均有出现。9、10两小节附点节奏出现在第一拍的位置。
第11小节,xxxx.x,附点节奏在弱拍,导致音乐有着往下一小节强拍前进的动力性,加强旋律中的情绪。第12小节附点出现在低音声部的第一拍。《刘海砍樵》末尾部分,第52-55小节,运用的是连续附点音符构成的节奏型。这个跳跃、简朴的节奏型使音乐紧凑、活泼、欢乐。
均分型节奏在伴奏声部出现多处,第一处在第11小节。第二处在第29到第31小节和第33、34小节。低声部的均分型节奏为旋律声部均分型节奏的出现做了铺垫。第33-第34小节旋律声部的时值均等,没有变化|。让人感觉流畅、平静、安详。非常符合谐谑的风格。
均分型节奏是这一乐句的核心节奏细胞。B段的功能结构是对比,在B段结尾并未运用A段旋律不曾出现过的节奏音型,增强音乐动力性,在节奏上起到两端对比的效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tzsg.com/81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