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IT世界,在知识的湖畔探索吧!
中国数学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学习是被考试所支配。
我现在仍记忆犹新的,是实变函数课程的老师,一个灰白头发一脸严肃认真的老爷子。在其他老师都逐渐引入PPT教学的时候,他仍然坚持全部板书。他的板书写得极漂亮,每次上课两个小时,他基本是从头写到尾,4块黑板拼接的黑板墙要来回擦掉两三次。他会仔仔细细地书写每个定理的证明过程,每一步都解释得很清楚。于是,我们就在下面一行一行地抄板书,生怕落了一点,对不起老师的认真和辛苦。然而,除了课后复习这些定理的证明,学完这门课程,我似乎什么也不明白。
这恐怕是很多学习数学的同学共同的痛苦吧。
中国数学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学习是被考试所支配。
从踏进小学的那天起,考试就如影随形。而学生们除了考试和做题,并不知道自己在学些什么,学到的东西有什么用处。
我是应用数学专业,比纯理论数学的朋友们还是差一点火候,许多非常深奥的数学理论并没有接触过。但是,即便专业名头有“应用”两字,学校课堂中也很少告诉你数学要怎么用。真的只有继续攻读研究生和踏入工作后,很多道理才逐渐明白。
第一个道理:试着用数学语言去描述世界,你会发现世界变得简而美
数学是对物质世界的归纳总结,更是抽象思考的结晶。很多同学其实对于用数学语言去描述世界还是一头雾水。
比如被许多人认为的,世界上最优美的公式——麦克斯韦方程组:
麦克斯韦方程组以一种近乎完美的方式统一了电和磁,并预言光就是一种电磁波,这是物理学家在统一之路上的巨大进步。
事实上,在工作和研究中,我们常常可以用非常精炼的数学语言去描述一个事物。而且当你用数学去描述它们,你就已经看穿了这个事物的本质,对于接下来的一系列工作都有极大的益处。
我举一个身边的例子好了。比如我最近在做知识图谱方面的研究,那么什么是知识图谱呢?
百度百科上的定义是:在图书情报界称为知识域可视化或知识领域映射地图,是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系列各种不同的图形
知识图谱如何显现?
这是我在网上随便找的一个企业知识图谱
如果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么其本质可以说是:一种实体之间关系的语义网络。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用数学的语言去描述任何一个知识图谱:
你看,这样是不是清晰明确了很多?所有的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都可以简单的用这样一个公式去理解。
你看,看起来乱七八糟的知识图谱,竟然可以用这么简单的一个数学公式去描述,是不是很优美。
那么,接下来我要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描述知识图谱中的某个知识是真实的,真实的概率有多大?
如果你仍然一头雾水,那么没关系,我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描述这件事:
所计算的分值就是这个事实关联真实性的打分。
所以,当你把一个问题抽象精炼地描述之后,你也会很清晰地知晓自己要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在第三个道理的地方会继续讲一讲这一点)
第二个道理:数学真的很有用
虽然是应用数学专业,但我们老师上课时极少会谈到这个数学工具要怎么用。
许多同学学习数学,觉得数学无非是计算。现在有了计算器,甚至你只要打开手机,就能进行精准的计算,那么学习数学还有什么用处?
其实,在各行各业,数学都有极为广泛的应用。二战时,数学家被汇集起来,研究如何更科学有效的调配资源,设计战法。这门学科后来发展成了运筹学。
一个很出名的例子,就是二战期间为了研究如何增加飞行员生存率,给飞机的哪个地方增加防护装甲。著名的幸存者偏差就是从这里出现的。
不论你是研究人口,亦或生物种群(种群动力学广泛应用线性方程组和时序分析等理论),研究如何优化工业流程,商品供应链(线性规划等运筹学方法),无论你是预测未来产品销量还是预测股市涨跌(各种回归分析、贝叶斯算法,量化投资交易理论),你都离不开数学的帮助。
甚至说,如果你不会数学,不会使用数学工具,你可能在很多领域寸步难行。(当然,每个领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去学习使用这些工具,毕竟分工不同)
比如,我们常常遇到的一个简单问题:如何衡量两个事物的相似性?
我们有一种Jensen-Shannon Divergence的方法,它通过这样一个公式来描述:
这个简单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比如现在的一个研究热点,用计算机算法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断。其中一个思路就是将患者特征向量化,然后找到相似的患者,去看看那个相似患者到底得了什么病。
如果你对上面的数学公式很陌生,那么你可能很难理解这个数学工具的作用。
第三个道理:时常为当年没有好好学习某一门课程而后悔
当年因为好奇,自己读过一点信息论的书。信息熵这个概念虽然精妙,但确实觉得无用之用。
这两年,在阅读其他领域论文的时候,发现信息熵这个工具出奇地受欢迎。比如在知识图谱的学习中,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来最优化学习效果(这是一篇AAAI顶会的论文)。
我刚刚在第一个问题中,用数学语言去描述了知识图谱。那么,这种描述除了十分优美,更有很实用的作用。
比如我构建了一个预测关系的模型。例如我知道任意两个事实,我想知道它们二者是什么关系。面对浩如烟好的数据,我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数学模型。
这里,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去计算数学模型的参数,使得我得预测尽可能准确。(不是针对某一对事实,而是针对所有事实的大范围结果)
其实,我只需要恰当地选择参数,让上面提到的打分函数尽量大就好了。我们只需要选择一种恰当的方法去训练打分函数就好。
这里,这篇论文就是通过交叉熵最小化来训练打分函数。
所以,也许你上课时学到的一些知识感觉像是数学家们无聊的思想火花,但它们很多时候实实在在地被用到了工业界的各个领域。
不要抱着得过且过,考试及格的心态去对待数学,因为你可能正在错过一个未来对你大有帮助的数学工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tzsg.com/80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