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IT世界,在知识的湖畔探索吧!
信阳有句老话叫做“信阳的城墙,罗山的婆娘,息县的牌坊”,讲的是旧时豫南各地不同寻常的风物人情。城墙与牌坊均为建筑物,他们之间的并列尚可以从逻辑上解释清楚,但是婆娘在此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那么婆娘一词具有什么含义,罗山婆娘这句俗语又是怎么来的呢?
信阳论谈:信阳部分县名称由来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城墙的问题。众所周知,虽然信阳在明清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为散州,但是城墙的规模和形制都远远超出一般府城的规模。按照明代著名文学家何景明《修城记》的记载来看,明代时期的信阳城“高三丈,围广千三百五十六丈有七尺”,换算成今天的单位就是高10米,长度约4200米,这些数字的背后得益于明清时期信阳为当时朝廷的重要军事重地。因此,一段时间以来,掌管军事和水利的南汝光道(相当于今天的信阳、南阳和驻马店地区)道台衙门一直都把办公机构常驻信阳,而不是汝宁府内。
▲ 1949年第227期《联合画报》中的解放前夕信阳城北门照片
牌坊是传统社会中特有的表扬性建筑,目的在藉以教化人心,所以多建在热闹的大街或受表扬者的住宅前,息县素有“七十二牌坊”之称,据嘉庆年间的《息县志》记载,明代时期,“四街四关牌坊,树其多于林,甲于光郡之四属”,到了清代中期,牌坊还剩下50座,不过,这些牌坊却没有一座能保存到现在。
▲ 嘉庆《息县志》中罗列的部分牌坊名称
至于“罗山的婆娘”之所以受人称道,一种解释是因为其多出美女,但本人却有不同的看法。首先,婆娘一词古今意义相差甚远,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十四《妇女曰娘》中写道:“谓妇人之卑贱者,曰几娘、曰某娘,鄙之曰婆娘。”清代学者张慎仪《蜀方言》也指出,“婆娘”是对妇人的贱称。当代学者纪国泰在《蜀方言疏证补》一书也认为婆娘多含轻蔑或戏谑的意味,“对未婚女人称‘婆娘’,其侮辱性尤甚。”
此外,明清小说中大量的用语也应证了这一说法,婆娘明显是一种蔑称。如施耐庵的《水浒传》在第四十八回《一丈青单捉王矮虎 宋公明两打祝家庄》一章中写道:“一丈青追上去正要下手,山坡上有人大叫那鸟婆娘,赶我哥哥到哪里去。”这里的贬义色彩就再明显不过了。
近日笔者偶然检阅明人谢肇淛的《五杂俎》一书,发现“罗山的婆娘”这句俗语可能另有来源。在该书卷四中记载道:“九边如大同,其繁华富庶,不下江南,而妇女之美丽,什物之雅好,皆边寨之所无者。市称既久,未经兵火故也。谚称蓟镇城墙、宣府教场、大同婆娘为三绝云。”
谢肇淛记载的“蓟镇城墙、宣府教场、大同婆娘”与“信阳的城墙,罗山的婆娘,息县的牌坊”俗语有某些相似之处,而前者往往可能是后者的原型出处。而当时大同妇女装扮华丽,这多少反映出了明代中后期社会风气的改变,而这种即由淳朴转为浮华的妇女形象,显然不被一般的士大夫所接受。与谢肇淛同时期的沈德潜在《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口外四绝》中也对婆娘做了一番解释:
山西旧有四绝,俱在石晋所割山后云中一道中,今呼为口外,盖尽在居庸关之北也。曰宣府教场,其从十里,横四十里,每督臣视师,及巡关御史三年大阅,所调山西宣大三镇将士至,俱不满一角,盖宇内无两;曰蔚州城墙,相传李克用所筑,无论精坚,其甃石光泽可以照面,赫连之统万城不足道也;曰朔州营房,闻其墙檐外向,行人可以避雨,房为尉迟敬德所建,尉迟本刘武周故将,武周起此地,又尉迟为鄯阳人,朔故鄯阳县也,理亦有之;曰大同婆娘,大同府为太祖第十三子代简王封国,又纳中山王徐达之女为妃,于太宗为僚婿,当时事力繁盛,又在极边,与燕辽二国鼎峙,故所蓄乐户较他藩多数倍,今以渐衰落,在花籍者尚二千人,歌舞管弦,昼夜不绝,今京师城内外不隶三院者,大抵皆大同籍中溢出流寓,宋所谓路岐散乐者是也。此四绝在宋世俱弃之契丹,真可痛惜。然蔚州又出佳煤,名水火炭,烧红置香炉中,不烟不滓,其灰如雪,亦天下称最。宣府出黄鼠最珍,其肥甘脆美,北味所无。今都下相馈遗皆盐渍其瘠者以入,徒存其名耳。
▲ 《琵琶记》绣像画中的乐户 明万历 玩虎轩刻本
按照沈德潜的说法,明朝时期,朱元璋十三子的封地就在大同,他把很多乐户蓄在了家中。但是后来无力养活这些乐户的姑娘,任由她们流落民间。很多人就前往北京谋生,有人说明朝私营的教坊司里大多数的姑娘都是来自大同。“乐户”是中国古代乐籍管理制度下对乐人的一种称谓。作为贱民阶层的乐户,在乐籍及相关制度的规范下,长期担负着传统音乐文化、戏剧文化传承发展的重任。
这样看来,罗山婆娘一词的来源可能与明代初期山西移民大量外迁有关,据史料记载,明初从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半个世纪,从山西向外地移民18次,前后人数达到100万以上。这其中有部分人口移民到了罗山县。这些乐户是否也随之迁移而来,她们又与罗山婆娘的来源是否有关系,就有待进一步考证了。( 程思明)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婆娘一词的含义也不再单纯是贬义。因此,也难怪有人会把“信阳的城墙,罗山的婆娘,息县的牌坊”这句俗语中的婆娘理解成美女或者是贤惠的妻子。但不管怎么说,这一代表特定历史时期的俗语,都是我们今天研究豫南地区社会的最有利的口头史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tzsg.com/48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