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离职了吗?精神上的那种

你离职了吗?精神上的那种收入太少 工作太卷 pua 太多 每到岁末 一些人就开始盘算离职 最近 一种新型离职方式让 打工人 很是着迷 精神离职

欢迎大家来到IT世界,在知识的湖畔探索吧!

“收入太少”“工作太卷”“pua太多”……每到岁末,一些人就开始盘算离职。

最近,一种新型离职方式让“打工人”很是着迷——“精神离职”。

“精神离职”并非甩手一走了之,而是“人在曹营”,心态却变了:从最初的积极上进,甘心加班,变成了上班绝不早到,下班绝不多待,能不加班就不加班;追求“60分万岁”,以最低限度完成分内工作;严格划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保护私人时间不被工作打扰。

你离职了吗?精神上的那种

2022年年底,“精神离职”一度冲上小红书热搜第一。这种状态,在国际职场上也有显现。海外媒体上出现了“Quiet Quitting”(安静离职)一词,也是形容“工作中不去做分外之事”的状态。

乍一看,这种做法没毛病,这不就是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吗?但这背后,隐藏着“打工人”的复杂情绪。

你离职了吗?精神上的那种

“精神离职”,让人更精神了?

不得不承认,上班领薪水,是大部分人最稳健的赚钱方式。可如今的一些人从工作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的频次越来越少。

网友“宇宙的宇”毕业后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从事运营工作,“我对第一份工作投入了极大热情,加班心甘情愿,有过成绩,但也会有问题。那时候我对领导的批评深信不疑。他批评我一句,我还要自己批评自己100句。”

时间一长,“宇宙的宇”会想,“我怎么这么笨”,“我再努力一些会不会改变领导对我的印象”。

入职一段时间后,他经过细“品”,发现不是自己的错,也会被连带批评,甚至比犯错的人还严重。比如“你来了有一段时间了,怎么还做不好”“谁谁谁来得比你晚,你还不如他”“这点小事都弄不好吗,我对你很失望”。

你离职了吗?精神上的那种

“宇宙的宇”感觉自己就是出气筒和背锅侠,再加上逐渐感觉升职加薪无望,觉得自己之前认真的态度很吃亏。对他来说,这是个“上班如上坟”的阶段,思想长时间在“干脆裸辞”和“再拼一次”之间横跳,最后选择了“精神离职”。

“从此我对批评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也不自我检讨了,工作正常完成就行,下班再找我谈工作,我会找各种理由推掉。干自己喜欢的事,滑雪、聚餐什么的,让自己开心不香吗?”

爱有多深,伤就有多痛。绝大多数的“精神离职”,发生在那些希望把工作做得更好的员工身上。

你离职了吗?精神上的那种

网友“polly”现在从事市场营销和品牌类工作,毕业后已经工作5年。初入职场的几年,她时常对上班太“上头”,经常会因为一些小错误、小细节而陷入自责,也会因为完成不了任务陷入压力的漩涡。

“有一段时间甚至对自己经常自我怀疑,做事畏手畏脚,导致工作效率很低,反而开展不了工作。”

离职能解决这些问题吗?看似将问题一锅端,实则给未来挖了一个更深的坑。

意识到问题后,“polly”用“精神离职”调节自己的状态。她告诉央视网记者,“精神离职”不应该任由摆烂再内耗,而是要主动摆脱低迷的状态,提升思考的效率和工作方式。

不要在工作中过度找寻意义,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是有重大意义的。如果你把个人的成长和精神全都寄希望用工作实现,一旦工作不顺心,精神核心就会出问题。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自己身上,比如学习一些技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付诸行动。”

你离职了吗?精神上的那种

“工作就是雕塑自己”

脱口秀演员呼兰有过一句著名台词:“工作躺有躺的价格,卷有卷的价格。”

当一个职场人经历了热情投入工作,天天加班,工作不顺时被批评,感觉被pua,升职和加薪无望,从工作内容和团队中没有获得参与感、认同感、成就感,会逐渐对工作失去激情,启动“自我保护”机制——“精神离职”,进而将更多时间资源,配置给私人领域。

这种情绪,成了部分职场人“避风港”和“对抗”职场环境的手段。

在大环境的语境下,新冠病毒流行和求职环境的波动,也让一些人倍感压力和无奈,开始重新审视工作的意义和生活中的优先事项。“是否要将工作的权重置于兴趣、健康和家庭之上”,就成了一些人的考量之事。

你离职了吗?精神上的那种

你离职了吗?精神上的那种

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一个观点,当一个人无法找到工作认同感,就会把自己抽离出来,制造一个可以适应工作的“假自己”,以便给“真自己”的发展提供空间。但当所面对的问题变得重要时,“假自己”会消失,妥协会停止,“真自己”就要出现。功能性再强的“假自己”也是服务于“真自己”的。

“精神离职”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长期的“精神离职”,状态“不在线”,甘心以及格标准完成手头工作,也是一种自我消耗。

你离职了吗?精神上的那种

“精神离职”,不是让人“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平”,而应利用这个时间,给自己呼吸的时间,理清思绪,审视自己,重新做出职业规划,为自己设定合理的期望值,摒弃急于求成的心态,以持久性的心态来面对工作。

在岗的8个小时,是大部分职场人一天状态最佳的阶段,莫要忽视这个时段的意义。历史学家许倬云把工作比喻成雕刻,“每次你尽心尽力做好一个事情,就等于拿你自己当作雕刻的一个艺术品。工作就是雕塑你自己。”

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能让职场环境顺自己的心,合自己的意。只有自己看清自己,在工作中“雕塑”自己,坚定自己,才能历练从容应对各种风浪的本领。

你离职了吗?精神上的那种

别让“冷战”成了“持久战”

从企业的角度看,“精神离职”就是员工的职业倦怠,是不容忽视的现象。

根据人力资源理论,离职不只是员工实际离职,而是“实际离职”和“精神离职”的叠加。

一时“走神儿”或许影响不大,但长期人在心不在,会产生隐性损失。

你离职了吗?精神上的那种

管理学中也有一种视角:“员工是企业内部顾客”。员工满意度越高,企业越有可能创造更大的绩效。

对于优秀员工或者积极性较高的员工更是如此。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所创的绩效,在一定程度上是维持企业运转的重要支撑。最容易产生“精神离职”的,也恰恰是这个群体。相比而言,一心抱着“得过且过心态”的入职者,心理落差不会如此巨大。

激活成功教程员工“精神离职”,不能只要求员工调动主观能动性,企业可做的工作更多。

比如在决策时,广纳意见,让骨干员工参与到决策过程,代表基层发声;让所有员工都有成长机会,使能力和知识得到应有的运用。

你离职了吗?精神上的那种

保障员工个人休息时间。休息是工作的一部分,生活舒畅了才能好好工作,打破效率低—任务受挫—没成就感—继续加班—精神倦怠—效率更低—再加班的恶性循环。

完善工作激励制度,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进行激励,让员工自觉追求并保持优秀。多予以肯定性地鼓励和关怀,设定职业生涯规划,做好目标分解计划。

在一个岗位上久了,边际效应难免呈现递减趋势;工作内容一成不变,总会有厌倦的一天。这时的岗位轮换,就像调味剂。通过变换工作内容和工作量,为员工带来一些新鲜感和成就感,让他们在变化中重抖擞。

“精神离职”,是员工与企业的一场“冷战”,一旦变成“持久战”,对双方都是伤害。

对大多年轻人而言,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大概率不是其最后一份工作,可以对当下的工作“不上头”,但不能对自己的未来“不上头”。可以辞职放弃不满意的工作,但不要放弃曾经“要强”的自己。不断从工作中汲取经验,调整方向,才能继续有力地奔跑。

愿所有“打工人”,都能找到让自己“更完整”的那份工作。

来源:央视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tzsg.com/90821.html

(0)
上一篇 2024年 11月 24日 上午10:55
下一篇 2024年 11月 24日 上午11:1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YX

mu99908888

在线咨询: 微信交谈

邮件:itzsgw@126.com

工作时间:时刻准备着!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