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IT世界,在知识的湖畔探索吧!
供应商质量管理就是以供应商作为管理对象,基于公司供应链、采购战略,制定供应商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策略,并且贯穿于供应商产品及服务交付的全过程,包括客户质量管理、设计质量管理、制造质量管理,以及供应商的供应商质量管理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改善,还包括相关的制度、流程、组织、绩效、方法、工具构成的系统,是公司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行业、产品等不同,供应商质量管理的水平不同,那么,应如何判断供应商质量管理标准是否符合公司的要求呢?姜宏锋老师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了质量管理4.0模型:
1、质量管理1.0
1)主要特征为事后检验(又称“死后验尸”)
在这个阶段,检验的目的还停留在为了判定产品是否满足既定的要求(是否合格)这个层面。20世纪初,随着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专职的检验岗位开始出现。检验工作从操作人员的任务中分离出来,开启了古典质量管理的篇章。
2)少有体系,组织架构不清
处在这个阶段的多为初创型的企业,创始人多为从贸易或其他领域刚刚转入制造业不久,有很强的开拓客户的能力,但是质量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处在这个阶段的企业,基本上没有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即使有,也是“别人”做的体系,同时没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战略,质量目标(如不良率)等往往是用简单的百分比进行统计。
由于质量管理战略不明确,制度流程缺失,导致组织架构不清晰,岗位职责不明确。譬如,无法明确谁负责制造质量,谁负责客户质量,一旦出现问题,所有人都有权,但没有人来承担责任;人员配置上经常是一个质量经理带着一群检验员在“打”天下,专注于制造质量,但因为质量管理水平有限,客户投诉多,企业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处理客户质量问题。
3) 主要活动及典型工具的应用
质量1.0阶段的企业管理的典型特点是以检验为手段,确认产品本身符合控制过程的要求,质量策划及质量改善活动鲜有出现。公司质量管理的主要活动是IQC (Incoming QualityControl, 来 料 质 量 检 验 )、IPQC (In-Process Quality Control, 过程质量检验)、FQC (Final Quality Control, 终线质量检验) 以及OQC (Out-going Quality Control, 出货质量检验)。检验出来的不良品,要么降级使用,要么返工或报废。公司奉行的是靠检验拦截不良品以实现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一帮人疲于拦截,质量问题分析与解决工具没有得到有效运用,质量问题频繁出现,“救火”成为常态。在供不应求的年代,产品只要做出来,就能卖得出去,处于质量管理1.0阶段的企业因此得以存活,但是当市场环境出现供过于求、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时,这些企业就很难生存了。
2、质量管理2.0
1)统计过程控制取代事后检验
1924年,美国统计学家休哈特将统计学、工程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 开创了SPC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统计过程控制)这一新的领域。通过抽样检验来监视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并通过PDCA 循环进行持续改善。
2)组织架构逐渐清晰,但背着体系负重前行
处在2.0 阶段的企业大都被动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如ISO9001:2015) 的认证; 一部分企业已经主动或被动地开始采用 PPM(Part Per Million, 每百万不良数) 的概念制定相应的质量目标。 因为没有充分认识到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给客户说的是一套,实际执行的是另一套,体系也就沦为招揽客户的幌子,两层皮的现状导致有限的资源分流到被动应付体系(系统、客户审核)上,每次应审都要忙个鸡飞狗跳。质量管理,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还要背着体系这个大包袱,很多企业因此不堪其苦。背着体系走的一个典型的现象便是文件越做越厚,而质量却越做越差。在组织架构上,除了制造质量、客户质量管理之外,供应商
质量管理的职能开始出现。质量管理已从关注供应商及内部制造过程能力提升到关注产品质量,从而降低客户投诉率。
3)主要活动及典型工具的应用
处在质量管理2.0的企业,虽然体系被动运作,但是质量活动已从单纯的质量控制扩展到了质量改善的范围,SPC已经开始并逐步推进, MSA (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 测量系统分析)也在公司内部付诸实践。PDCA 循环的改善思路的普及,为有效性的改善提供了可靠的支持。一些企业采用货币化的符号即质量成本来衡量质量管理水平。
3、质量管理3.0
1)前期预防唱主角,质量文化开局面
随着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全面质量管理)在日本的兴起,质量管理开始上升至企业文化的层面。而以前期预防为目的的质量策划活动正是对质量文化转变的印证。
2)组织架构趋完善,协同体系不费力
质量管理3.0的企业在组织架构方面已经日趋完善。企业已明确采用PPM来制定相应的质量目标,并且一般在PPM 三位数,部分优秀的企业将不良状况控制在PPM 两位数。
设计质量管理的出现填补了迄今为止质量管理的最后一块砖。至此,设计质量管理、制造质量管理、供应商质量管理、客户质量管理的协力合作与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改善组成的质量管理三部曲完美协同。而质量策划本身也衍生出了质量管理战略的策划、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及新产品实现的策划。质量管理体系已经演变成企业有效运行必不可少的系统。
3)主要活动及典型工具的应用
源于美国、扬名于日本的TQM 为处在质量管理3.0阶段的企业打开了质量管理升级之门。QCC (Quality Control Circle,品管圈)、技改小组活动、合理化改善等全员参与的活动开始活跃起来。在战略方面,上接公司发展战略的质量管理战略开始策划并正式予以启用。在产品开发方面,设计开始以客户为关注焦点, VOC (Voice of Customer, 客户的声音)、QFD (QualityFunction Deployment, 质量功能展开)、DFMA (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面向制造及装配的设计)、FMEA(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APQP (Advanced Product Quality Planning,产 品 质 量 先 期 策 划)、PPAP (Production Part ApprovalProcess, 生产件批准程序) 开始普遍应用。
4、质量管理4.0
1)6σ(六西格玛)管理扛大旗,卓越绩效万人迷
追求完美、以“零”缺陷为目标的6σ管理,主张无边界合作,由数据和事实驱动有预见的积极管理。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卓越绩效管理将为“质”胜中国开启一条康庄大道。
2)价值流管理,无边界合作
处于质量管理4.0 阶段的企业,已经超越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质量指标,如客户投诉 PPM、在线不良等已经严格控制在PPM 两位数,甚至个位数之内,“零缺陷”已经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质量管理的组织架构开始由完整转向完美。价值流管理突破了原有组织架构的部门墙,跨部门协同成为主流,奠定了质量文化的升级。
3)主要活动及典型工具的应用
6σ管理的开展促使企业从了解、满足顾客需求到取得最大利润的各个环节实现了良性循环,通过减少随意性和降低差错率,以提高顾客满意程度。质量挣脱了一组固有特性的限制,以满足并超越客户的期望为宗旨,从提升质量到魅力质量,引领客户的期望,使客户变成忠实的粉丝。以6σ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化和自动化为手段,智能制造为实现卓越绩效奠定了基础。
通过质量4.0,您可对企业的供应商进行快速定位,为供应商的质量管理升级找准路,掌好舵,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口诀
质量管理1.0:检验当道无体系;
质量管理2.0:过程控制背体系;
质量管理3.0:预防为主骑体系;
质量管理4.0:魅力赋能超体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tzsg.com/88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