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IT世界,在知识的湖畔探索吧!
闲话通讯工具
现在通讯联系都靠手机,而且几乎人人有手机,有的还是两个电话号码或者两部手机,家庭和公用场所几乎都有VIFI,打电话、发微信、聊、发电子邮件非常方便。连不太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也兜里揣着老年机,方便买菜和跳广场舞联系。
大家都说电子产品更新快,刚用了一年的手机就反应慢了,卡的不行了。以我这个70后的经历看,从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就能反映出中国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成就。
最早是从语文课本和小人书中接触到电话机的,要说是真家伙,得是偶尔到邮电局寄信时,从窗口暼见的那个扯着电话线、用手摇几下就能听到远处人说话的神秘物件。别说用了,就是多看两眼,穿着绿色制服的邮递员也会不耐烦,毕竟人家是吃“商品粮”的公家人,那时也只有公家人才有机会使用电话机。
90年代初上了高中,学校传达室里放着一部黑色电话机,由门卫兼职打铃人、收发员郑师傅看管,也是手摇的那种。据郑师傅说,有时一星期也接不到一次电话,至于打电话,摇半天、喊半天,也不一定能找到人、听清楚,基本上就是个摆设。
读大学时是1993年,和外地亲朋好友联系多是写信,如果有急事,偶尔也打公用电话,得要联系的人手头有电话才行。那时的电话机多是转盘型的,拨一个电话号码得丝丝拉拉六七次甚至十几次,但毕竟是直拨了,比手摇的要先进的多。打电话之前一般要打腹稿,甚至把要点写在纸条上,有话赶紧说,一分钟要四毛钱呢!为了把钱花到极致,看计时器跳到40几秒后就把手指压在电话叉簧上,跳到55秒后就要说“再见”了,能在58或59秒时挂断电话堪称高手,能炫耀好几天,好像沾了很大便宜似的。如果因为多说了一句话,计时器跳过了59秒,就会懊恼不已,不舍得浪费那几十秒,只好再找话题聊到下一个55秒左右。现在手机都是包月套餐,通话都在300分钟以上,没人在乎通话的费用,主要看有没有时间和心情。如果把看着计时器打电话讲给孩子听,他们一定会以为父母是小气鬼,可那时大学食堂一份素菜才四毛钱,相当于一分钟电话费,同学们大都来自农村,土里刨食供我们上大学,不由你不节约。
每个宿舍楼下传达室都有部公用电话,同学们的亲朋好友有急事可以打这个电话,记得接一个电话要两毛钱,但幸福感和优越感满满。值守的大爷大妈都有付好嗓门,饭后和休息日经常能听到吆喝声“××宿舍的×××下楼接电话”,被叫的同学就会屁颠屁颠地往楼下跑。
学校各办公室有内部电话,外地电话可以转进来,但电话不能拨打外线。我当时在校学生会负责早操检查,经常用学生会办公室的电话和各系沟通早操情况,和学校印刷厂联系印制通报情况,也算能过一把电话瘾,当时已经很得意了。我们班靠近系团总支办公室,我们辅导员就在这间办公室,偶尔有同学会被辅导员喊去接外地打进来的电话,都是满脸的幸福。我一死党也想享受一把这种幸福,与我“密谋”了一番:我在校学生会办公室冒充外地打电话到辅导员办公室,找我死党接电话,但绝不能让辅导员听出我的声音来。于是找了一个没课的下午,我在死党期待的眼神中走出了教室,捏着鼻子拿腔作调心惊胆颤地打了这个电话,满足了死党的小小虚荣心。当然死党也付出了代价,花一块多钱买了一份肉菜与我分享了。怕辅导员秋后算帐,一直到快毕业时才敢解密。
我大学毕业时的1997年,寻呼机(也叫BP机或传呼机)已经开始出现,当然仅限于收入较高的人群,普通教师几乎没有使用的,半块砖样的大哥大是老板身份的象征,一般会随时拎在手中。记得有一期《大学生》杂志的封面是一戴眼镜的男生穿着牛仔裤,腰带上别着一部寻呼机作沉思状,魅力十足,那一期杂志遭到学生特别是女生的疯抢,有点现在网红的意思。
毕业后特招入伍,在济南参加了为期四个半月的集训。集训队中有一学员腰里就别着部寻呼机,也是全队170多名学员中唯一的一部,经常请假到小超市打公用电话。据熟悉他的战友讲,这哥们是山东大学毕业生,虽其貌不扬,身高一米六多点,五官搭配也一般,却有经商的天赋,上学期间兼职经商赚了不少钱,寻呼机是方便做生意买的。战友们都经常开他的玩笑:当兵耽误了中国的一个大老板。这哥们不急也不恼,继续接传呼回电话,看样子是身在军营心在外,典型的运筹帷幄决胜商场啊!
上班后到了部队,虽然办公室是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三层小楼,还是木门木窗,但办公桌上那部红色的电话机一下就吸引住了我,尽管是军线电话,还需要接线员转接的那种,打不出去但可以接到外地的电话,已经足够惊艳了!农家子弟当了军官,还坐在了有电话机的办公室里,恍如做梦。想想看,在这个联系主要靠书信的年代里,在办公室接到外地好友的电话或通过电话办公是多么惬意!要知道那时大多数国人的梦想是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共产主义,才刚大学毕业就实现了前辈为之奋斗终身不得实现的目标,怎么能不令人自豪呢?
那时部队值班每天要向上级汇报情况,军线电话完成不了这个任务,只能用地方线。这玩意不光在农村,在县城也是个稀罕物,就是在我们团级单位部队,也只有一部地方电话锁在领导办公室抽屉里,然后串线安装在领导家里。在办公室汇报情况影响领导办公,值班干部每天下午就拿着公文夹到领导家里打电话,当然也可以趁机打几个私人电话过过瘾,这时就要控制好时间,几分钟完事,所领导一般也不太在意。但太过分了就不行了,有名干部处于热恋期,天天晚上想和外地的女朋友煲电话粥,公用电话消费太高,就动了歪脑筋,在“高手”的指点下,用一部备用电话的线头接到领导办公室的电话线上,暴涨的电话费让领导起了疑心,打印出电话清单就真相大白了,这名干部后来被找了个借口调到山沟单位,也算是个警告吧!
当时我们村只有支书家有部电话,有一次周末回家后因为急事要打电话,只好跑到支书家,支书从腰带上取下钥匙才把电话机键盘解放出来。这是个专门设计的小木盒,话筒在外面,键盘被木盒盖挡住,平时电话只能接不能打。听支书说,他那十几岁调皮的儿子也在打电话上动过脑子,利用木盒盖拼接的缝隙,这小子用毛衣针居然完成了按键,成功把电话拨了出去,可见当时电话的魅力有多大!真是“防火防盗防偷打电话”啊!
听一位学过无线电报务的领导说,他们报务员像影视剧中发电报那样,有规律地按压话筒下的叉簧也能把电话拨出去。这个难度太大,我当时也试过几次,从来没成功过。现在别说偷摸地打电话,办公室电话就放在手边,有时一两天也不会打一个电话——手机“套餐”的话费都用不完,懒得再去拨号了。
大约2000年前,部队基层领导大都用上了寻呼机。虽然也想买一部,但半个多月工资的费用让我颇为踌躇——大学毕业后白手起家,用钱的地方多着呢,这玩意不是必需品。
部队领导的一位战友在当地银行当行长,给中层干部发福利,还剩下几部寻呼机送给了我们领导,领导就给我们几个部门负责人配上了,不知引来多少双羡慕嫉妒恨的目光。立马把寻呼机号码广而告之,当然不忘那句经典的小品台词“有事你呼我!”平时别在腰带上,没有消息时也会取下看看时间,没有炫耀的成分谁也不信——战士还没有用的,这玩意好像成了干部的象征。
当然也是幸福的烦恼,部队有规定,腰带上不能挂钥匙链等物品,夏天腰带外扎时只好把寻呼机放在裤子口袋里,鼓鼓囊囊的很不舒服。有时正准备午休或者节假日还没有起床,寻呼机响了就得手忙脚乱地到大门口找公用电话。感觉自己就像一只风筝,寻呼机就是那根线,风筝飞得再高也被线牵着,少了些许自由。
在手机没有普及的年代,寻呼机确实有巨大的市场,不光是地方,部队大单位也普遍设置了寻呼台,机关干部几乎人手一部寻呼机,五六百元的汉显机,可以接受简短的文字信息,就像手机短信,外出联系方便了许多。
虽然有了寻呼机,但军线电话无法拨打地方电话,回电话比较麻烦。2001年结婚前,在未婚妻的赞助下,花了一个多月的工资购置了一部西门子手机,妖娆的“S”形流线设计,天线外置,屏幕还不如火柴盒尺寸大,只有时钟、通话和短信功能,这已经是当时比较先进的通讯工具了,相当于随身携带一部无线电台。
购买了手机也不能放开用,毕竟话费太贵,那时手机不光有月租费,通话还双向收费,接打都要钱。刚开始是接打电话都要每分钟4毛,后来打电话4毛接电话2毛,在外地使用还要收漫游费。1条短信要1毛钱,除夕夜全国手机用户光短信消费就好几亿元。有时一个月话费需要100多元,差不多相当于月工资的1/10,显然是个高消费的物件。有人戏言,手机买得起用不起。于是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好多手机用户常备IC卡,看到熟悉的电话号码先挂断,接着就找公用电话回过去——高收费让手机秒变成寻呼机。
一家两人都用手机消费有些高,所以结婚后给爱人买了一部寻呼机,还是“终免”的,意思是只付购买寻呼机的费用,寻呼台商家终身免费提供寻呼服务,这对消费者来说有着强烈的诱惑力——20多岁的年青人,让人家免费服务四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是天上掉下的大馅饼啊!记得当时非常爽快地花了300多元,像是捡到了大便宜。真是应了那句话“从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寻呼机用了也就一年时间,随着手机的普及,爱人就自动退出了寻呼机用户系列,“终免”成了“终于免不了”是个肥皂泡。
当时买东西没有查询资讯的习惯,否则不会花这个冤枉钱。其实从2002年开始,我国的寻呼业在经历了短暂的惨淡经营阶段后,已经从经济发达的南方到经济欠发达的北方——我们生活的小县城应该在这个行列。看看它的发展脉络吧,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寻呼业在深圳处于颠峰状态。1997年深圳寻呼企业共有82家,用户180万。到2002年底,仅剩21家,用户不足40万。在同一年,天津市有90%的寻呼台都退出了市场。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据说,中国最后一个BP机使用者是在2003内蒙古消失的,因为该用户当初买BP机时跟联通公司签订了使用年限合同(联通公司买机器赠送服务时间),内蒙古当时也只有他一个人在使用。公司打算放弃这项业务,去跟他协商进行经济补偿,可是该用户不答应,所以内蒙古联通公司为了他一个人继续在寻呼台做投入,这件事情也造就了中国最后一位寻呼小姐。
记得是2003年前后,小灵通在兖州时兴起来。为了拓展业务,给我们部队的每名干部开展入网送话机业务,大家还比较欢迎。看报道说,小灵通业务最早1998年1月在浙江小范围上线,随后逐步在全国发展开来,到2004年2月在最后一座大城市上海开通,小灵通在全国都已经广泛开通了。最高峰时,小灵通的用户在2006年达到了9000多万户。它的优点很明显,首先是使用成本低廉。小灵通的月租费、通信费都比手机便宜许多,而且最关键的是单向收费,接听电话免费。其次是话机的辐射小,比手机小很多,对于一些特定人群或对辐射比较敏感的人群很合适。第三是对于运营商来说技术是已有的,引进之后很快就可以投产。第四是小灵通技术的一些先天特点使一些组网的难点降低。但是由于话机和基站的发射功率都比较小,在家里有时会没有信号;每个基站的容量比移动网络小,难于应对话机密集区域的正常使用;只能按照连接时长计费,不适合移动互联网的需求。在电信业发展的大时代蓬勃发展起来,又在达到巅峰之后快速衰落下去。好像也就一两年,小灵通就难觅踪迹了,但那是第一次使用翻盖移动话机,收线后合盖的清脆声音一直感觉很享受。
2005年左右,我们部队也安装了程控电话交换机,办公室和宿舍里都安装了程控军线电话,直接拨号在全军使用,外线电话通过总机也能很方便地转进来,再也不用战士在值班室接转电话了。
西门子手机使用了几年,电池充电越来越费劲,还经常自动关机,只好换了部金利手机。这款手机功能不错,自带导航软件,不用上网就能即时导航,我这个路盲用它开车去过滕州、莲青山、临沂、日照和新泰。后来又使用过Vivo、三星、OPPO等几款手机,屏幕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多,话费越来越便宜,先是取消了双向收费,后来又取消了漫游费,再后来就流行手机流量上网,开始使用“套餐”,每月几十元钱三五百分钟的通话,一定的流量。每天看手机的时间越来越多,内存越来越大却越用越卡,究其原因,手机功能太强大,软件装的太多。就像一间房子,以前只放一张床睡觉,宽敞清爽,现在又是会客、又当厨房和餐厅,当然拥挤不堪了。
回想手机的发展速度,让人不禁咋舌,从1973年4月,美国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工程技术员“马丁·库帕”发明世界上第一部推向民用的手机,标示着手机时代的来临。随后手机便步入快速发展的时代,翻盖手机、折叠式手机、滑盖手机、内置天线手机、内置MP3功能手机、内置摄像头手机…..各式各样手机的出现让人眼花缭乱。在这个过程中,手机不管在形态上还是内置功能、硬件搭配等方面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有着不同的变化。而在智能手机时代到来之后,手机在形态上的变化虽然逐渐放慢步伐,但是内置的硬件及功能仍然在不断的进化,手机在这40余年的发展速度让人瞠目结舌。
单说手机操作功能的进化,锁屏有滑动解锁,长按解锁,人脸解锁,密码解锁,语音解锁,指纹解锁,手势解锁等解锁方式。
通话具有显示来电归属地,可视通话,多方通话,加密通话,骚扰拦截,智能接听,拨号音设定,联系人排序,联系人隐藏,智能拨号、语音拨号等功能。
信息有网络短信,多媒体短信,对话模式,加密短信, 定时短信,短信延迟,整合社交功能,云端备份,动画表情,语音朗读,祝福短信等形式。
相机有滤镜特效,美颜功能,100连拍,全景拍照,360度,GIF动画,照片裁剪,照片云同步,移轴摄影,光场拍照,二维码识别,人脸识别,笑脸抓拍,路人移除、一键拍照等创新功能。
以前有人总结出门备忘口诀“身手钥钱”,即: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现在看忘记带身份证可以找派出所开证明,指纹锁不需要钥匙,手机的微信、支付宝功能替代了钱包,连流动商贩、街头卖青菜的老头老太太都有二维码可扫码支付,真的碰到参加婚礼等必须用现金随礼,用手机也可以到自助银行取款,只要下载个手机银行APP即可。手机功能强大到出门只需一部手机。特别在疫情期间,出门更是离不开手机,进商场、坐公交车需要出示健康码、出行码,扫码支付车费,孩子作业、学校通知、各种学习打卡甚至家长会都在微信群、钉钉APP上完成。有人戏言,这年代丢钱丢钥匙丢人都行,就是不能丢手机,也不能轻易换手机号,绑定的APP太多,每个都有密码,如果丢了手机,换了手机号,光捣鼓这些东西费事了。
盘点一下,一部手机除了通话、短信、显示时间等原始功能外,还替代或部分替代了胶卷、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闹钟、信件、报纸、杂志、邮局、图书馆和书店、笔记本、笔、钱包、传真机、导航仪、电子狗、银行、售票厅、超市、网吧、游戏厅、查号台、百科辞典字典、AP3音乐机、红包等功能。下载个打扑克、下棋的软件,连牌友、棋友的功能都有了。另外手机的外卖、购物软件让人目不暇接,也欲罢不能,不得不承认,有的APP购物的确便宜,用好了能省不少钱。有人说,用手机支付不用数钞票花钱没感觉,只有银行卡透支或花呗需要还钱时才会惊呼,这个月怎么花了这么多钱啊?
手机功能太强大了,强大到几乎能绑架人的时间和社交圈。君不见,多少孩子迷恋手机上网成瘾愁煞家长,多少人成了低头族发生意外,多少聚会因为都在玩手机而不欢而散,多少会议因为手机铃声此起彼伏而被屡次打断……一个东西如果太迷恋就有可能丧失自我,成为这个东西的奴隶,玩手机、搞古董收藏、玩花鸟鱼虫等皆如此,要知道,从“奴隶”到获解放做主人是个非常难得的过程,有人甚至一辈子也无法完成这个转变。距离产生美,美在若即若离,否则,“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就后悔晚矣!
现在各大厂商在原生系统的基础上不断开发自己的专属功能,让自家产品的用户体验更有特色和差异化,同时也会吸引用户买单。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看到更多创新功能被研发出来,感受到更便捷式的操作带来的随心自在,完美的用户体验。
手机,早已不只是作为人类的通讯工具而存在了!
壹点号风云行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tzsg.com/86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