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IT世界,在知识的湖畔探索吧!
《球状闪电》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球状闪电》这本书讲的是“我”在14岁生日这天目睹了父母被球状闪电烧成灰后决心探究球状闪电的本质,“我”以后的求学之路都是以此为目的。
大学期间的老师张彬同样也是探寻球状闪电的奥秘的人,他的爱人也是死于球状闪电。张彬老师三十多年间侧重于理论研究,在一次次的失败后他认为球状闪电或许只是大自然中偶然无序的自然现象,并无规矩可言,于是他放弃了。
“我”在工作中和之前在泰山之巅邂逅过的林云取得联系,她是军人,亦是新概念武器研究开发人员,林云想开发球状闪电用于军方武器装备,因此“我”和林云开始合作,中间过程很曲折,在得知苏联曾经也研究过球状闪电二十多年却仍然没有实质性进展后,“我”失望至极退出了合作,却又在机缘巧合之下顿悟之前的研究思路是错误的,在找到正确方法后“我”和林云终于成功捕捉到了球状闪电。
后面为了让球状闪电转为军用武器,军方又为他们请到了物理基础理论研究的大神丁仪,他们一起揭开了球状闪电的奥秘,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宏电子,透明,可以定向释放能量,根据这些特性,最新式机密武器“雷球”被开发研制出来。“我”对于父母因球状闪电而死一直不能释怀,故对于它被作为武器不能完全接受,更是在一次实战中目睹它的杀伤力之后退出了该项目。
“我”开发了一项自认为只会造福人类的龙卷风预警系统,却被美国军方用来捕捉形成龙卷风扰动的“卵”。在中美大战伊始中方“珠峰号”便被由三个“卵”孵化出的超级龙卷风摧毁!在之后的战斗中,“雷球”作为杀手锏用来攻击美军航母战斗群时也未成功,直至后来一次近三分之一国土上的芯片毁灭,才让这场中美大战结束。
“我”通过丁仪得知,他们后来又捕捉到了宏原子,而宏原子相撞又能释放出比原子弹更大的威力,芯片毁灭即是一次宏原子实验的结果,林云也在这次实验中失去了生命。
因为这场战争,活下来的人对生命对生活有了别样的感悟,“我”结婚有了孩子,继续着气象方面的研究。丁仪把林云深藏心底,选择开始新生活。而球状闪电已不再是秘密,被应用于医疗甚至太空文明探索等其他领域。
《球状闪电》的作者刘慈欣
科幻不是魔幻,好的科幻作品需要作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缜密的逻辑思维,作者对于想象世界的构思既要能合理而巧妙的叠加在现实之上,又要跟故事发展相贴合,不至于让读者产生太大的隔离感,这真是很难的。
在《球状闪电》的后记中,刘慈欣详细描绘了他见到球状闪电时的情景。正是这次的经历让他在事后不断回忆不停想象,于是就有了这本书。刘慈欣说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构造一个在宏观和微观都能融洽的想象世界或事物,打破中国科幻作家们重故事情节轻科幻想象的传统。
我觉得刘慈欣不仅达到了他最初的目的,而且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都同样精彩!本书的男主角“我”,是一个痛失双亲的普通人,找出真相的信念支撑他求学和生活,在探索的路上再怎么努力也打破不了自身能力的限制,会挣扎,会放弃,有自己的道德坚守,却也缺少担当和责任感。而本书的女主角林云,前半部的她对于武器表现出的热爱已经接近偏执,虽然是一名军人,却时不时地显现出好战的潜质,过分冷酷与理智,直至最后刘慈欣揭开她的伤疤,一切豁然明朗,林云这个角色也立体形象起来。
刘慈欣在很多作品里都表达了生存至上的理念,除此之外,道德制度规则这些形而上的东西是不堪一击不值一提的。《球状闪电》里中美之战时,美方运用超级龙卷风摧毁我们的航母时也让附近岛屿的无辜居民葬身海底。《三体》里黑暗森林法则第一公理就是生存是作为文明的第一需求,歌者文明随意发射二向箔打击其他文明。为了生存,不择手段!
之前看过一段记录,刘慈欣在05年左右身体不适,讳疾忌医的他没去医院检查便自我怀疑是肝癌,他没跟任何人提及,而是忍痛构思《球状闪电》,后面小说写完了,刘慈欣去医院检查,得知是个小毛病,打了两针抗生素就好了。
刘慈欣对于生存至上的感悟,不知是否是每个奋笔疾书的日子里最深刻的领悟?
在经历了由死到生的大悲大喜之后,刘慈欣又写出了《三体》三部曲,成为斩获“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的亚洲第一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tzsg.com/85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