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化铝表面分层电镀制备金锡共晶薄膜工艺

氮化铝表面分层电镀制备金锡共晶薄膜工艺氮化铝表面分层电镀制备金锡共晶薄膜工艺牛通 纪乐 王从香 夏海洋 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 摘要 采用分层电镀技术在氮化铝基板上制备了金锡共晶薄膜 主要工序为磁控溅射铜 电镀镍 电镀锡 电镀金和热处理

欢迎大家来到IT世界,在知识的湖畔探索吧!

氮化铝表面分层电镀制备金锡共晶薄膜工艺

牛通* 纪乐 王从香 夏海洋

(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

摘要:

采用分层电镀技术在氮化铝基板上制备了金锡共晶薄膜,主要工序为磁控溅射铜、电镀镍、电镀锡、电镀金和热处理。研究了电镀工艺和热处理的相关因素对金锡共晶膜层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可制得 Au、Sn 质量分数分别为(80 ± 1)%和(20 ± 1)%的金锡共晶合金膜的工艺参数。所得共晶膜可焊性良好,剪切强度优异。

正文:

金锡共晶合金焊料(Au80Sn20)具有优异的可焊接性、抗蠕变性、抗疲劳性、导电性和导热性,以及在焊接时无需助焊剂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功率芯片焊接、大功率激光器焊接、电子器件的陶瓷封盖封装等场合,是替代锡铅合金焊料的理想材料,尤其在高可靠电路封装、芯片焊接等方面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目前已经研究成熟的金锡焊料制备工艺大致可以分成金锡叠层法、熔铸法和电镀法。近年来有学者提出采用机械合金化法来制备金锡焊料 。采用金锡叠层法、熔铸法和机械合金化法均难以获得微米级厚度的金锡薄膜,也难以直接粘附在硅、氮化铝等基板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界面热阻,而电镀法可以直接沉积在基板上,可有效降低界面热阻。在热管理领域,一般认为界面热阻约占总热阻的 60%左右,因此降低界面热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电镀法又分为分层电镀和共沉积电镀,共沉积所需药水特殊,工艺控制困难,其应用远不如分层电镀法广泛。金锡分层电镀是按照 Au80Sn20 的质量分数计算厚度后,先分别电镀单层 Au 和 Sn 得到金锡叠层结构,随后通过适当的共晶热处理形成金锡共晶层。

本文先采用分层电镀法在氮化铝基板上制备了金层和锡层,再通过热处理得到金锡共晶薄膜。分析了金锡共晶薄膜的膜层结构,通过研究不同因素对膜层性能的影响确定了膜层结构(制备工序),优化了金锡共晶热处理的工艺条件,最后对金锡膜层的性能进行分析。

1 金锡共晶薄膜制备工艺

采用边长为 2 in(相当于 5.08 cm 左右)的氮化铝(AlN)方片作为基板,氮化铝具有较高的热导率和与功率芯片相匹配的热膨胀系数。主要工序包含清洗、磁控溅射铜、电镀镍、电镀锡、电镀金和热处理。

从图 1 可知,溅射的铜种子层均匀、致密,厚约 3 μm,表面粗糙度(Ra)为 68.8 nm,铜晶粒呈多边形。电镀镍层厚约 2 μm,Ra 为 73.3 nm,晶粒的多边形开始模糊化。继续电镀约 2 μm 厚的锡后已看不到金属晶粒,此时氮化铝基板宏观上呈现出镜面反光的效果,Ra 降至 26.7 nm。电镀约 3 μm 厚的金后 Ra增至 52.4 nm。

氮化铝表面分层电镀制备金锡共晶薄膜工艺

2 分层电镀金锡工艺对金锡合金的影响

锡与镍、铜及金在一定温度下都有可能产生金属间化合物,因此有必要对分层电镀的膜层体系进行选择和优化。

2. 1 镍层的影响

镍常作为阻挡层和防扩散层,但镍的热导率较铜、金等金属低,在散热要求较高的领域,如果可以不用镍层,则尽可能不用。图 2 是无镍层和有 1 ~ 2 μm 厚的镍层时金锡镀层经 350 °C 热处理 10 s 后的能谱图,热处理前金层厚度约 3 μm,锡层厚度约 2.3 μm。

氮化铝表面分层电镀制备金锡共晶薄膜工艺

从图 2a 可见,在无镍层的情况下,热处理过程中 Cu 扩散进入金锡合金中,其质量分数约为 7.8%,将该合金膜加热到 330 °C 甚至 350 °C 仍不能熔化,熔点已明显偏离金锡合金的共晶点温度。这说明不采用镍做阻挡层的话,铜会与金、锡层发生复杂的合金反应,导致金锡合金的熔点升高。

从图 2b 可知,增加镍层后,热处理所得合金中未检测到 Cu,Au、Sn 的质量分数符合金锡共晶成分要求。该金锡合金膜层在 310 °C 下焊接时的润湿性和可焊性都良好。后续进行类似试验进行反复验证均得到该结果。因此,为防止铜与金锡之间发生扩散,必须加入镍阻挡层。

2. 2 电镀金、锡先后顺序的影响

从图 3 可知,先电镀 Sn 再电镀 Au 时,所得膜层表面容易发花,发花处膜层不致密,存在孔洞。此外,该体系膜层还存在镀金后膜层附着力不良和金锡分层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在金沉积初期局部有金层迅速融入锡层中,导致这些部位出现镀层发花、沉金慢、附着力不牢等现象。

氮化铝表面分层电镀制备金锡共晶薄膜工艺

先电镀 Au 再电镀 Sn 时,所得膜层结晶致密、无孔隙。经 3M 胶带检测,膜层无分层现象,结合力良好。因此,选择先电镀 Au 再电镀 Sn。

2. 3 Au 层和 Sn 层厚度的影响

金锡合金层中 Au 和 Sn 的含量之比决定了合金的熔点和其他性能。理论上而言,Au 和 Sn 的质量分数分别为 80%和 20%,即两者的原子分数比为 2.4∶1 时,属于共晶组织结构。对于双层结构的金锡膜层而言,要得到成分为Au80Sn20的共晶结构,金层和锡层的厚度设计十分重要。因此固定金层厚度为(3.0 ± 0.1) μm,分别电沉积厚度为(2.1 ± 0.1)、(2.4 ± 0.1)和(2.6 ± 0.1) μm 的 Sn 层,再在 350 °C 下共晶热处理 10 s,所得金锡合金膜的表面形貌和组成见图 4。

氮化铝表面分层电镀制备金锡共晶薄膜工艺

锡层厚度为(2.1 ± 0.1) μm 时,热处理后得到的金锡合金膜表面存在大量针孔,Au、Sn 的质量分数偏离金锡共晶组织,金含量偏高,该合金即使在 350 °C 下也不会熔化,无实用价值。

锡层厚度为(2.4 ± 0.1) μm时,热处理后所得金锡合金中Au和Sn的质量分数分别为80.30%和19.70%,与金锡共晶点的成分很吻合。在 310 °C 下焊接时的润湿性良好。

锡层厚度为(2.6 ± 0.1) μm 时,热处理后所得金锡合金膜中锡的质量分数偏高,但随后在 310 °C 下焊接时的润湿良好,仍具有实用价值。

可见,金层和锡层的厚度直接决定了金锡合金中各组分的含量。金含量偏高或锡含量偏低时,合金的熔点太高,不利于焊接,无实用价值。锡含量偏高时,合金的熔点变化较小,仍具有实用价值。因此,当金层厚度为(3.0 ± 0.1) μm 时,适宜的锡层厚度范围是 2.3 ~ 2.6 μm。

3 共晶热处理工艺对金锡合金膜的影响

通过分层电镀得到的金锡双层结构需要通过适当的热处理来促使金、锡原子充分融合,才能得到金锡共晶合金。根据金锡相图,设置适当的热处理温度−时间曲线,促使金/锡双层结构转换成 Au80Sn20的共晶结构,同时避免生成 AuSn 2 、AuSn 4 、SnO x 等物质。因此取 Cu、Ni、Au、Sn 层厚度分别为 3.0、2.0、3.0和2.4 μm的氮化铝基试样进行共晶热处理研究,所用仪器为德国ATV公司的SRO704型真空炉。

3. 1 气氛的影响

出于安全考虑和受试验条件的限制,热处理中采用氮气作为保护气氛。最初的热处理工艺采用“充氮气+升温”方式,具体操作为:在1 L的密封腔体内,先以1.5 L/min的流量充氮气3 min,之后以150 °C/min的速率升温至 350 °C。虽然热处理全程都有氮气保护,但所得金锡合金表面依然出现图 5 所示的黑点。对黑点进行能谱(EDS)分析可知,黑点中含 O,说明合金层发生了氧化。将氮气流量从 1.5 L/min 分别提高到 3.0 L/min 和 5.6 L/min 时,黑点依然存在。

氮化铝表面分层电镀制备金锡共晶薄膜工艺

于是改用“抽真空+充氮气+抽真空+充氮气+升温”的热处理模式,其中两次抽真空时间均为 5 min,两次充氮气的流量均为 3.0 L/min,首次充氮气时间为 2 min,第二次充氮气则伴随整个热处理过程。采用该热处理模式后金锡合金膜表面的黑点几乎完全消失,因此采用该热处理模式。

3. 2 升温速率的影响

将样品放入真空炉内分别以 100、125、150 和 175 °C/min 的速率升温至 350 °C 后保温 10 s,随炉冷却至室温,整个热处理过程充氮气保护,初期抽真空,氮气流量 3.0 L/min。从表 1 可知,在 100 ~ 175 °C/min的范围内,升温速率对金锡合金的元素组成和表面形貌无明显影响,合金表面都是灰、白两种物相交替均匀分布(见图 6),在 310 °C 下焊接时与芯片之间的润湿性都良好。其中升温速率为 150 °C/min 时,金锡合金层的 Ra 最小。因此选择升温速率为 150 °C/min。

氮化铝表面分层电镀制备金锡共晶薄膜工艺

3. 3 最高温度的影响

其余参数同 3.1 节,以 150 °C/min 的速率分别升温至 350 °C 和 400 °C,然后保温 10 s,所得金锡合金的表面形貌见图 7。

氮化铝表面分层电镀制备金锡共晶薄膜工艺

在 400 °C 下保温时,金锡合金表面未能产生金锡合金特有的灰白两相结构,出现明显的针状物和边界,表面粗糙。对针状物进行 EDS 分析发现,不仅金、锡的质量分数之比显著偏离共晶点,还发现有不少的 Ni 和少量的 O(见图 8)。这说明在 400 °C 的高温下保温时,镍扩散至表面,并与金或锡发生合金反应,导致金锡成分明显偏离。因此确定热处理的最高温度为 350 °C。

氮化铝表面分层电镀制备金锡共晶薄膜工艺

氮化铝表面分层电镀制备金锡共晶薄膜工艺

4 金锡共晶合金膜的性能

4. 1 表面和截面分析

相关文献指出,在扫描电镜照片(图 6)中显示的金锡共晶合金膜表面的白色部分以 Au 5 Sn 相为主,灰色部分以 AuSn 相为主。在图 9 所示的截面形貌中,白色部分便是金锡共晶合金层,其右侧紧连的灰色部分是溅射铜层,最右面的黑色部分是氮化铝基板。截面的能谱线扫描结果显示金锡共晶合金膜层的厚度约 5 μm。

氮化铝表面分层电镀制备金锡共晶薄膜工艺

4. 2 可焊性

焊接试验的结果显示,金锡共晶合金膜试样在 310 °C 时完全熔化,并且很好地铺展在芯片表面(见图 10a)。采用尼康 XTH225 型 X 光机观察可见,芯片与氮化铝基板之间无虚焊和孔洞(见图 10b)。由此可见,金锡共晶合金膜的可焊性良好。

氮化铝表面分层电镀制备金锡共晶薄膜工艺

4. 3 剪切力

参照 GJB 548B–2005《微电子器件试验方法和程序》,把 4 个尺寸为 3 mm × 2 mm × 0.5 mm 的器件焊接在氮化铝基板上的金锡共晶合金膜表面,测得它们的剪切力分别为 506、555、824 和 799 N,均明显大于 50 N,满足了 GJB 548B–2005 的要求。

5 结语

采用分层电镀技术在氮化铝基板上制备了金锡共晶合金薄膜,并通过实验确定了较优的制备工艺,得到 Au 质量分数为(80 ± 1)%,Sn 质量分数为(20 ± 1)%的金锡共晶合金膜,其可焊性良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tzsg.com/80513.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YX

mu99908888

在线咨询: 微信交谈

邮件:itzsgw@126.com

工作时间:时刻准备着!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