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IT世界,在知识的湖畔探索吧!
陈庆(西南大学)
欲入哲学、法学、史学、政治学等有悠久传统的人文学科之门,须攀登三级阶梯:文法、逻辑与经典。
学科
1. 中国学生进入大学,首先入「学院(school)」或「系(faculty)」,之后再入「学科(discipline)」。往往一个学院或系下面有一个或若干个学科,比如哲学、法学、史学、文学、社会学、经济学、数学、物理学等等。「学科」对应的拉丁文是disciplina,该词源自意指「学生」的拉丁文discipulus,其最基本含义是「训练」。所谓进入一个「学科」,按照disciplina的本义,指进入一个训练体系。因此,学科与学科的区分主要不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在于研究方法的不同。它们的研究方法之所以有不同,因为它们蕴含不同的训练体系。举例来说,「规范」既是法学的研究对象,也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还是经济学研究对象。但是,法学会用「权利-义务-救济」思维去研究规范,而社会学会从社会整合与失范角度研究规范,经济学会从交易成本角度研究规范。
人文学科与训练
2. 人类学科最基本区分是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或自然科学。德国学者把前者称为Geisteswissenschaften,其英文对译是humanities,把后者称为Naturwissenschaften。这种学科区分标准是研究对象的不同:前者以涉及Geistes(心灵或理智)的事物为研究对象,后者以Natur(自然)为研究对象。
3. 「范式」很多人喜欢用,但极少人知道这个词背后的人文传统。这个词源自古希腊文 παράδειγμα,其本义是「近旁给出指示者」,即指明主要道路的例子。人文学科的范式是哲学、史学、法学、文学、神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如果「学科」蕴含了训练体系,那么,作为学科整体的人文学科是否蕴含某种共通性训练体系?人文学科蕴含了一套共通性理智训练体系:「文法、逻辑、经典」三阶理智训练体系。
人文学科入门之第一级阶梯:文法
4. 文法是与「识字」有关的训练。「文法(grammar)」源自古希腊文γραμματική ,本义是“与书写有关的东西”。会说话不代表掌握了文法,文盲也能说话,只有读写能力训练才属于文法训练。研读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前提是能读他们的文字,因此,古典希腊文之习得,就成为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研究领域的基本文法训练目标。同理,研读康德哲学的前提是能读康德的文字,所以,德文之习得,就成为康德研究领域的基本文法训练目标。市面上很多人的论文或书言必柏拉图或康德,引文却无柏拉图或康德原典,相反所引者多是译本,这属于典型的「文盲症」。
人文学科入门之第二级阶梯:逻辑
5. 「逻辑(logic)」源自古希腊文λογικός,本义是「与言说或理性有关的东西」。「逻辑」有广义的逻辑与狭义逻辑之分。狭义的逻辑仅仅指形式逻辑,而广义逻辑包括所谓辩证逻辑。西方逻辑学教科书讲的标准逻辑是狭义逻辑。狭义逻辑开创自亚里士多德,主要处理概念、命题与推理问题。 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学问是缺失逻辑的,而在现代中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中,逻辑学教育被人为地下架。这导致中国学生与学者普遍缺乏系统的逻辑学教育。但是,逻辑对于人文学科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任何知识都通过「讲理」确立起来。不知「逻辑」,不知道如何「讲理」。所以,逻辑学之学习,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必备训练项目,也是人文学科的必备训练项目。市面上很多人的论文或书喜欢引经据典,表面上显得很博学,骨子里缺乏明确的概念定义,缺乏明确的作为结论的命题,也缺乏明确的作为前提的命题,更缺乏有效的论证。这种情况叫「理盲症」。
人文学科入门之第三级阶梯:经典研读
6. 如果我们把通晓「文法」理解为小学功夫,把通晓「逻辑」理解为中学功夫,那么,治人文学科的第三层功夫,即经典研读,就是大学功夫。「经典」二字是对classic的翻译。汉语「经」本义是织布机上的纵线(《说文》:“织也“),后引申为「法度」。「典」本义是「大册」,引申为「垂范后世的大书」。「经典」汉语义可以解释为「蕴含法度并能垂范后世的大书」。这一解释也比较合乎classic对应的拉丁文起源classicus。因为拉丁文classicus最初含义是「与最高等级公民有关的」,后引申为「第一流的」「作为标准的」「具有典范意义的」。这就是说,当我们说要研读「经典」时,我们其实不是在说研读某本古老的书,而是在通过钻研某本大书,获得「法度」或「标准」。那么,这个「标准」或「法度」是什么?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研究」这个词的意义。「研究(investigate)」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investigare,这个词由in与vestigare复合而成,in表示「进入」,而vestigare与名词vestigium同根,而名词vestigium的本义是「足迹」,因此,invesitgare蕴含这样一种意义:「进入…足迹」。这个词与「经典」有关联?我们说过,钻研经典就是在钻研经典所传递的某种标准或法度。但是,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因为所有经典都是大师之作。每部经典都代表了某位大师探寻真理的道路。显然,在每一部经典里都留下了大师求真的「足迹」,研读经典其实在「进入(in)」大师的求真「足迹(vestigium)」,跟随大师继续往前走。既然「研究」经典意味着「进入(in)」大师的求真「足迹(vestigium)」,那如何理解研读经典过程中的习得「法度」或「标准」?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打算给个比喻。假设「真理」是大森林里的一颗颗夜明珠,探寻真理就是进入森林找到这些夜明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奎纳、康德、修昔底德、盖尤斯、乌尔比安、萨维尼等大师先行进入了这片森林,他们发现了一些「夜明珠」,留下了「足迹」,并把这场发现之旅写成了书。他们的「书」必然会交代那片森林的所在地址,交代森林入口位置,交代路上的岔路口与险阻,最重要的是交代如何找到夜明珠。这些「交代」就是他们为后人示下的「法度」。我们把这种「法度」称为「理论(theory)」。「理论」对应的英文theroy源自拉丁文theoria,而后者源自古希腊文 θεωρέω ,其本义是「关于「看见」的观看」。不读经典的人,我们会认为他们很肤浅,因为他们的心灵看不远。这种人现在很多。不读经典的人常会有这种症状:无理论传承,学问浮于表面,喜欢自造概念。这种症状可称为「理论妄想症」。
总结
7. 文法训练是人文学科的第一阶训练环节。缺乏文法训练的人会得「文盲症」。逻辑训练是人文学科的第二阶训练。缺乏逻辑训练的人会得「理盲症」。经典研读训练是人文学科的第三阶训练。缺乏经典精读训练的人会得「理论妄想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tzsg.com/77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