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IT世界,在知识的湖畔探索吧!
编者按:小编整理并精选了2022-2023年《地质力学学报》刊发的关于第四纪与环境地质研究文章,制作了 “第四纪与环境地质”虚拟专辑,共18篇,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下载及转发。
01 题目:祁连山内部门源盆地地貌特征及构造意义
作者:李红强, 袁道阳, 苏琦, 文亚猛, 苏瑞欢, 孙浩, 陈艳文, 于锦超, 张梨君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3, 29(6): 824-841
DOI:10.12090/j.issn.1006-6616.
导读:为探究门源盆地北缘断裂及其不同区段构造活动性的差异及其成因,文中基于30m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提取了盆地北缘横穿山体的15条河道的面积−高程积分(HI)和积分曲线(HC),再利用克里金插值法得到HI值在盆地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综合分析表明,门源盆地北缘东、西段的地貌发育具有显著差异,主要受该区域活动构造即门源盆地北缘断裂的控制和影响,上述地貌参数是较为敏感的构造活动性评价指标。
02 题目:基于SAR影像的干旱区冲/洪积扇地貌面定量分期研究−以河西走廊西部沙漠区的疏勒河洪积扇为例
作者:杨勇忠, 任俊杰, 李东臣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3, 29(6): 842-855
DOI:10.12090/j.issn.1006-6616.
导读:以疏勒河洪积扇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多时相L波段SAR数据后验统计指标以及大气评估条件,确定最佳数据源,并运用最大似然分类法对后向散射强度值进行分类,以实现地貌面的定量分期。结果表明:使用分期后验统计指标作为选取最佳时像影像数据的标准,可以获得更好的分期结果;L波段HH单极化数据可得到较好的分期结果,与C波段数据相比,对于不同年龄地貌面的划分更具优势,且数据更易获取,具备自动化分期潜力;SAR影像质量以及分期结果与成像时大气条件密切相关,而与季节相关性不大,因此建议优先选择成像时地表含水量较低的影像,例如,高蒸发强度的夏季。
03 题目:长江三角洲北翼ZKA01钻孔第四纪晚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
作者:刘宪光, 杨晋炜, 蒋仁, 梁飞刚, 夏斌, 王钜, 胡利, 孙丰瑞, 董军林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3, 29(6): 856-868
DOI:10.12090/j.issn.1006-6616.
导读:基于长江三角洲北翼东台地区ZKA01钻孔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古地磁年代学和光释光(OSL)测年研究,对比区域钻孔资料确定了该孔第四纪以来的地层年代框架,发现ZKA01钻孔完整地记录了晚更新世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5次海侵事件。结果表明,ZKA01孔B/M界线位置在108.00 m处,M/G界线位置为300.25 m处。中、上更新统界线位于第Ⅲ海相层底部,即92.95m处。上更新统与全新统界线置于该钻孔发现的第Ⅰ海相层底部,即16.65m处。晚更新世以来,前3次海侵发生在MIS5(128~74 ka)阶段,其中MIS5.1海侵规模较大,仅次于全新世时期的海侵规模。第4次海侵发生在MIS3阶段(60~24 ka),在深度上和年代上相当于MIS3时期的“第Ⅱ海相层”。第5次海侵发生在MIS1(12 ka至今)阶段,沉积环境为滨岸浅水的浅海环境,该次海侵规模最大。
04 题目:宁夏清水河盆地晚更新世中晚期孢粉记录及古气候意义
作者:韦利杰, 李振宏, 李明涛, 董晓朋, 崔加伟, 寇琳琳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3, 29(5): 662-673
DOI:10.12090/j.issn.1006-6616.
导读:文章分析了宁夏南部清水河盆地晚更新世中晚期的孢粉记录, 结果显示孢粉序列可从下至上划分为4个组合带, 反映了该地区晚更新世中晚期植被和气候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晚更新世中期(75~50 ka B.P.)是植被以蒿属为主的干草原, 气候温凉偏干; 晚更新世晚期(25~15 ka B.P.)由荒漠草原-干草原和疏林草原交替出现逐渐过渡到荒漠草原, 该时期冬季风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 致使气候逐渐变冷变干, 气候类型由温凉偏湿过渡到冷干。宁夏南部清水河盆地晚更新世中晚期孢粉记录的深入研究对于正确认识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历史演变和黄土高原治理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05 题目:藏南裂谷区晚第四纪泉华的ESR测年适用性研究
作者:王晟, 吕同艳, 吴中海, 白玛多吉, 叶强, 尼玛次仁, 沙龙滨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3, 29(2): 276-289
DOI:10.12090/j.issn.1006-6616.
导读:根据古滦河冲积扇上PZK10、PZK20钻孔的磁性地层学、年代地层学、沉积学、测井沉积学、岩芯色度分析等,对古滦河冲积平原的第四纪三维地质结构、冲积扇体的规模以及迁移规律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 PZK10孔揭露了上新世时沉积的巨厚洪积成因“泥包砾”地层,早更新世时发育两个冲积扇−湖相旋回,中更新世时发育辫状河沉积,晚更新世发育湖相、冲积扇相、辫状河相沉积。PZK20孔上新世沉积了一套巨厚“泥包砾”层,早更新世为扇前平原−辫状河相沉积,中更新世为辫状河−冲积扇相沉积,晚更新世为辫状河沉积。
06 题目:河北省唐山地区古滦河冲积扇第四纪以来演化与变迁
作者:陈宏强, 专少鹏, 赵华平, 杨瑞, 陈超, 段炳鑫, 李庆喆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3, 29(1): 138-152
DOI:10.12090/j.issn.1006-6616.
导读:根据古滦河冲积扇上PZK10、PZK20钻孔的磁性地层学、年代地层学、沉积学、测井沉积学、岩芯色度分析等,对古滦河冲积平原的第四纪三维地质结构、冲积扇体的规模以及迁移规律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 PZK10孔揭露了上新世时沉积的巨厚洪积成因“泥包砾”地层,早更新世时发育两个冲积扇−湖相旋回,中更新世时发育辫状河沉积,晚更新世发育湖相、冲积扇相、辫状河相沉积。PZK20孔上新世沉积了一套巨厚“泥包砾”层,早更新世为扇前平原−辫状河相沉积,中更新世为辫状河−冲积扇相沉积,晚更新世为辫状河沉积。
07 题目: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下游新生代构造与地貌演化
作者:王岸, 王国灿, 王团乐, 施炎, 魏杰, 李皓若, 吕甘雨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3, 29(4): 453-464
DOI:10.12090/j.issn.1006-6616.
导读:为揭示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构造变形响应和地貌演化过程,通过构造解析、构造地貌以及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分析对金沙江下游流域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早在始新世即已处于北西向为主的区域性挤压条件下而发生广泛褶皱变形。尽管始新世存在区域性变形响应,但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下游地区在古近纪为低海拔丘陵地貌,地表隆升幅度极为有限。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研究区总体处于长期的低剥蚀速率环境,促进了低海拔平缓地貌的形成。晚新近纪以来,青藏高原东南缘发生区域性缩短变形与显著地表隆升,大型水系同步下蚀,共同塑造形成现今较高海拔的低起伏地貌面与深切峡谷并存的特征性地貌。
08 题目: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新生代地层沉积序列及年代学研究进展
作者:董晓朋, 李振宏, 井向辉, 崔加伟, 黄婷, 寇琳琳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3, 29(4): 465-484
DOI:10.12090/j.issn.1006-6616.
导读:文章系统研究了弧形构造带内古近纪至新近纪沉积序列和地层时代,结果显示弧形构造带内寺口子组、清水营组、彰恩堡组和干河沟组的沉积时代分别为中晚渐新世、晚渐新世—早中新世、中中新世—晚中新世和晚中新世—上新世。综合分析了古近纪至新近纪不整合界面的形成时代,重新厘定了古近纪—新近纪两期不整合及其大地构造意义,第一期不整合发育在清水营组与彰恩堡组之间,时代为早中新世,指示了青藏高原的北东向扩展到达弧形构造带;第二期不整合发育在彰恩堡组与干河沟组之间,时代为晚中新世,指示了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对弧形构造带的改造达到高峰。
09 题目:汾渭地堑系开启时限:基于中条山奇峰花岗斑岩岩脉的年代学约束
作者:崔加伟, 李振宏, 井向辉, 寇琳琳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3, 29(4): 485-496
DOI:10.12090/j.issn.1006-6616.
导读:此次研究在汾渭地堑系相邻的中条山奇峰一带发现了一系列不规则状的花岗斑岩岩脉。对该套花岗斑岩岩脉的测年结果表明,其年龄序列主要集中在1769.8±8.7 Ma和69.14±0.85 Ma两个阶段,前者与熊耳群火山岩的主体年龄一致,代表了继承性锆石的特点,后者代表了花岗斑岩岩脉的形成年龄。奇峰花岗斑岩岩脉样品的Ga/Al均大于2.6,表现富硅、碱、钾,贫钙,高镁的特点,稀土元素中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点,形成于拉张的构造背景下。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该套花岗斑岩岩脉指示了汾渭地堑系南段开启的时限,研究成果为汾渭地堑系的开启时限提供了新的证据。
10 题目:运城盆地栲栳塬晚更新世地层序列及地质意义
作者:南德斌, 李振宏, 董晓朋, 寇琳琳, 韦利杰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3, 29(4): 497-511
DOI:10.12090/j.issn.1006-6616.
导读:研究以运城盆地栲栳塬晚更新世沉积序列为调查对象,在光释光测年的基础上,厘定了沉积序列转换的关键时限;结合碎屑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分析了栲栳塬晚更新世沉积序列的成因及地质主控因素。研究认为:运城盆地栲栳塬晚更新世沉积序列具有双层结构的特点,下部为一套河流相砂体,上部为一套风成相黄土,二者之间的界限大约在7.6~6.3万年;碎屑锆石年龄序列对比分析认为,栲栳塬晚更新世早期的河流相沉积与运城盆地汾河古河道的沉积特征基本一致,晚更新世中期,由于峨眉台地的区域性抬升,古汾河发生改道进而退出运城盆地,栲栳塬早期的河流相沉积之上开始接受持续的风成相沉积;运城盆地晚更新世中期的构造抬升事件在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均有响应,预示着青藏高原在该时期存在一期明显的构造隆升,其远程效应是造成汾河改道退出运城盆地的主要动力。
11 题目:雷州半岛中西部第四纪火山岩的40Ar/39Ar年龄及地质意义
作者:李响, 张宗言, 李海勇, 张楗钰, 白秀娟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3, 29(4): 512-521
DOI:10.12090/j.issn.1006-6616.
导读:文章利用高精度的激光阶段加热40Ar/39Ar法对雷州半岛中西部火山岩的年龄进行了测定,并结合与相邻地层的接触关系,划分了2个火山活动旋回。第Ⅰ旋回火山岩呈夹层产于湛江组内部,仅见于钻孔ZKC12中,岩性为橄榄拉斑玄武岩;第Ⅱ旋回火山岩在区内分布最广,覆盖在湛江组之上,40Ar/39Ar年龄为2.02~0.88 Ma,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至早更新世晚期。火山活动明显受北东向和北西向基底断裂的控制。研究成果为雷州半岛地区火山活动时代、期次和活动规律研究提供了重要年龄证据。
12 题目:基于孢粉证据的银川盆地MIS6—MIS5气候环境演变重建
作者:许可可, 毕志伟, 杨会峰, 杨振京, 宁凯, 戴慧敏, 刘凯, 刘国栋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3, 29(4): 522-542
DOI:10.12090/j.issn.1006-6616.
导读:利用现代孢粉和气象数据以及季风边缘区银川盆地的地层孢粉和粒度指标,通过训练集选择、主控气候参数筛选、5种重建模型的交叉验证、区域对比、显著性检验和生态学解释后认为局部加权加权平均偏最小二乘法(LWWA-PLS)重建结果最为稳健。对重建的气候参数进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结果较好地响应于23 ka岁差周期,与北半球中、高纬地质记录对比后认为,受太阳辐射影响的北大西洋气候变动主要通过西风环流以及大洋传输带驱动东亚季风的变化,进而影响银川盆地的气候变化。
13 题目:运城盆地ZK301钻孔中新世保德组孢粉组合及地质意义
作者:樊如意, 杨萌萌, 周均朋, 赵建新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3, 29(4): 543-554
DOI:10.12090/j.issn.1006-6616.
导读:文章对运城盆地峨嵋台地ZK301钻孔中新世晚期保德组岩芯进行了孢粉学研究,系统鉴定了沉积孢粉和再沉积孢粉的特征,探讨了保德组沉积时期的古气候与古构造背景。运城盆地中新世保德组沉积孢粉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麻黄科−藜科−禾本科和蒿属−藜科−葎草属2个孢粉组合带,说明运城盆地中新世晚期是从以麻黄科−藜科−禾本科为主的荒漠草原发展为以蒿属−藜科为主的荒漠草原,气候由相对寒冷干燥过渡为偏冷偏干,这种变化过程与中新世晚期青藏高原隆升扩展远程效应对气候的影响有关。
14 题目:青藏高原东北缘北联池剖面清水营组孢粉组合特征及地质意义
作者:马杰, 谢非, 史保胤, 王治文, 王赕, 杜鹏龙, 王海波, 贠文强, 张文剑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3, 29(4): 555-568
DOI:10.12090/j.issn.1006-6616.
导读:文章系统研究了剖面的孢粉组合特征,共鉴定出孢粉类型60属65种及若干未定种,其孢粉组合特征中被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裸子植物花粉和蕨类植物孢子含量很少。结合现有区域孢粉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认为清水营组沉积的地质时代属于中晚渐新世—中新世早期。孢粉植物群以桦木科、胡桃科和榆科等落叶阔叶植物为主,组合中还出现了数量不多但种类繁多的热带—亚热带植物的花粉,而典型干旱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子含量少,总体上反映了暖温带较温和湿润的古环境古气候背景。孢粉组合中几乎不见耐寒山地针叶植物花粉的出现,说明该时期区域气候环境尚未发生由暖转冷的重大变化,青藏高原向东北方向的隆升扩展尚未影响到六盘山地区。
15 题目:福建泉州湾海岸带MIS 3阶段以来的海侵—海退过程
作者:赵红梅, 毛欣, 刘春雷, 李亚松, 刘林敬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3, 29(4): 569-583
DOI:10.12090/j.issn.1006-6616.
导读:基于福建泉州湾沿岸两个第四纪钻孔岩芯(DZ01、DZ02),以地层岩性和岩相组合特征为基础,利用加速器质谱碳同位素(AMS-14C)和光释光(OSL)两种测年方法建立地层年代框架,结合泉州湾现代沉积物具有指相性的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统计分析结果,运用地球化学元素比值、有孔虫和介形类环境指标判别晚更新世以来的海侵地层,对比区域钻孔资料,探讨了泉州湾MIS 3阶段以来的海侵—海退过程。
16 题目:广西北海地区ZKA02钻孔剖面新近纪孢粉组合及古植被演替
作者:杨文强, 贾小辉, 王志宏, 雷勇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3, 29(4): 584-598
DOI:10.12090/j.issn.1006-6616.
导读:根据孢粉化石数据,将该钻孔自下而上划分出4个孢粉组合。早中新世—中中新世该地区的植被以落叶阔叶混交林−湿生草甸植被为主,气候偏温和半湿润;中中新世末期—晚中新世早期以针叶阔叶混交林−湿生草甸植被、温和半湿润气候为主;晚中新世中期为落叶阔叶混交林−湿生草甸植被,针叶树和蕨类植物逐渐增多,整体气候为温暖湿润型;晚中新世晚期—上新世为落叶阔叶混交林−湿生草甸植被,热带雨林和亚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树种明显增加,蕨类分子明显减少,相较于前三阶段,该阶段气候更加干旱,整体气候为偏温暖半干旱型。孢粉组合所反映的新近纪气候变化特征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17 题目:山东丹河2018年洪水沉积特征、物源分析及水文过程重建
作者:李华勇, 赵楠, 杨艺萍, 于正松, 孙启发, 吴帅虎, 张曼, 张虎才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2, 28(2): 226-236
DOI:10.12090/j.issn.1006-6616.
导读:通过对洪水淹没区进行考察,在下游洪水沉积物保存完好的地点获取21.0 cm长岩芯DH1,并进行粒度、烧失量、磁化率和孢粉分析,结果显示:钻孔岩芯11.5~21.0 cm段为现代土壤层,上部为洪水堆积物,其中0~9.0 cm段是典型洪水粉砂层,粒度较粗,以中—粗粉砂为主,平均砂含量达到14.7%;9.0~11.5 cm段为洪水前期细粒沉积层。研究表明DH1钻孔孢粉组合特征对于传播过程和水动力大小具有良好响应,同时具备识别泥沙侵蚀源区的潜力。磁化率值主要反映成壤强度的大小,在洪水黏土层和粉砂层均表现为稳定的低值,且显著低于接触土壤层,因此可作为判识(古)洪水沉积的有效指标,但其区域普适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18 题目:新疆乌恰康苏地区构造地貌与景观生态格局研究
作者:王磊, 方维萱, 鲁佳, 刘增仁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2, 28(1): 101-112
DOI:10.12090/j.issn.1006-6616.
导读: 文章以”3S”技术为基础进行构造地貌填图,划分新疆乌恰康苏地区的景观类型,研究构造地貌对该区域景观生态格局的影响。采用垂向山地-平原构造地貌为指标,划分5个景观类;以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为指标,划分6个景观型;按照雪山、草地、河流自然生态系统,农田、村镇、工矿人工生态系统划分23个景观类型。结果表明康苏地区整体形成以河流为廊道,以山地景观、平原景观、村镇景观、工矿景观、农田景观为斑块的盆-山-原镶嵌构造景观生态格局。构造运动引起的山脉-高原隆升以及克孜勒苏河-康苏河等的持续性侵蚀作用,直接影响了乌恰-黑孜苇-玛依喀克的景观生态格局演化。
该虚拟专辑已在中国知网发布,可在中国知网搜索“地质力学”查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tzsg.com/73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