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IT世界,在知识的湖畔探索吧!
撰文 | 李淡宁
众多文献表明PRDM16通过与转录组分直接结合形成复合体,在调节脂肪细胞能量代谢途径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尤其在米色脂肪(Beige)生物形成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几篇研究结果暗示,PRDM16的蛋白水平可经过翻译后修饰进行动态调节;因其蛋白水平升高或降低时,其mRNA水平并未发生变化【1-2】;而且在衰老的过程中,当PRDM16蛋白水平降低时,其mRNA水平并未降低。然而,PRDM16的降解机制未知。
蛋白质类泛素化 (neddylation) ,是指将NEDD8加至其靶向蛋白如RING指泛素连接酶E3的过程;蛋白发生类泛素化后会被降解,从而使其蛋白水平降低,进而对生物学过程起到调节作用。MLN4924是一种突破性小分子药物,对某些癌症有特异功能;其原理是通过抑制NEDD8活性,阻碍类泛素化发生,从而对NEDD8的靶向蛋白具有稳定保护作用【3-4】。有趣的是,经MLN4924处理后,在mRNA水平并未改变的情况下,PRDM16的蛋白水平大量升高;其背后的调节机制尚待探索。
2022年8月17日,哈佛医学院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学中心内分泌、糖尿病和代谢科,Kajimura团队,以article形式在Nature 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Post-translational control of beige fat biogenesis by PRDM16 stabilization的文章,报道了cullin–RING E3泛素连接酶CUL2, 通过与特异性底物APPBP2相互作用,对PRDM16进行泛素化,使PRDM16蛋白水平降低;进一步对能量代谢产生负面作用;而MLN4924能特异地抑制这种负面作用,从而对肥胖及其伴随症状起到抵抗作用。
基于MLN4924处理后,PRDM16的mRNA水平并未改变,而蛋白水平大量升高的证据;接下来需要探索到底是cullin–RING E3泛素连接酶CUL家族成员中的哪一个负责对此做出响应。为此,本文研究人员首先在HEK293T细胞系中分别将CUL家族中的7个成员与PRDM16进行共表达;实验结果证明表达CUL2使PRDM16蛋白水平显著降低。紧接着,研究人员在腹股沟原代脂肪细胞中重复验证了这一结果;过表达CUL2几乎使PRDM16完全降解;而下调CUL2使PRDM16的半衰期从4.16小时延长至13.07-14.44小时,同时对能量消耗有显著促进作用。为了深入探讨CUL2的功能,研究人员构建了脂肪细胞中特异敲除CUL2的小鼠。实验结果显示,脂肪细胞失去CUL2后的小鼠体重、血糖、血脂显著降低;而能量代谢则显著升高。
E3 泛素连接酶需要通过与特异性识别底物相互作用,才能将泛素分子连接至目标蛋白。那么CUL2作为E3泛素连接酶, 它是通过哪种特异性底物识别PRDM16并对其进行泛素化的呢。为了鉴定到CUL2识别PRDM16的特异性底物,研究人员首先利用免疫纯化技术将CUL2复合体从分化的米色脂肪细胞中纯化出来,并用LC–MS/MS技术进行鉴定;其次,利用发表的与CUL2有相互作用的数据与鉴定结果相结合,找出12个底物受体及CUL2互作亚基。随后利用shRNA进行更进一步的验证,并最终确定APPBP2作为连接CUL2与PRDM16的桥梁。紧随其后,研究人员进行了非常仔细且深入的验证;不仅验证了APPBP2、CUL2与PRDM16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是将E1,E2,E3及整个泛素化过程中所参与的成员都进行了验证。除此之外,与CUL2的结果一致的是,脂肪细胞敲除APPBP2的小鼠代谢状况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文章中研究的焦点紧紧围绕腹股沟脂肪白色脂肪,无论细胞水平还是组织层面,进行深入探讨。然而,文章中缺少MLN4924通过抑制NEDD8活性,影响CUL2对PRDM16进行泛素化的直接证据;尽管如此,MLN4924作为NEDD8的特异性抑制剂,文中缺失NEDD8后PRDM16泛素化无法进行的数据可进行佐证,即MLN4924可促进能量代谢。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067-4
制版人:十一
参考文献
1 Ohno, H., Kajimura, S,. et al. EHMT1 controls brown adipose cell fate and thermogenesis through the PRDM16 complex. Nature 504, 163–167 (2013).
2 Chen, Q., et al. Cbx4 sumoylates Prdm16 to regulate adipose tissue thermogenesis. Cell Rep. 22, 2860–2872 (2018).
3 Bennett, E. J., Rush, J., Gygi, S. P. & Harper, J. W. Dynamics of cullin-RING ubiquitin ligase network revealed by systematic quantitative proteomics. Cell 143, 951–965 (2010).
4 Ronggui Hu1, Mark Hochstrasser. Recent progress in ubiquitin and ubiquitin-like protein (Ubl) signaling. Cell Res, 26:389-390 (2016)
转载须知
【原创文章】BioArt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所刊登的所有作品的著作权均为BioArt所拥有。BioArt保留所有法定权利,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tzsg.com/70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