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IT世界,在知识的湖畔探索吧!
19世纪90年代是德国海军从近岸开始走向远洋的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亲历者,有这样一些军舰见证着大洋舰队的兴衰。与它们的后辈相比,它们的火力并不强大,速度也不太迅捷,在整支大洋舰队中并不起眼,但他们确是德国海军走向远洋的开始。它们的存在也使得大洋舰队的大型军舰们可以不用顾虑本土海岸的安全,放心地走向大洋。有趣的是,与通常用地名或人名命名的其他德国军舰不同,它们的名字都来自日耳曼神话史诗和传说,这也给他们增添了上一丝浪漫的气息。今天的主角就是这样的军舰:德皇海军“齐格弗里德”级岸防铁甲舰。
“齐格弗里德”级岸防铁甲舰共有八艘:“齐格弗里德”号(SMS Siegfried)、“贝奥武夫”号(SMS Beowulf)、“伏里施乔夫”号(SMS Frithjof)、“海姆达尔”号(SMS Heimdall)、“希尔德布兰德”号(SMS Hildebrand)、“哈根”号(SMS Hagen)、“奥丁”号和“埃吉尔”号(SMS Ägir)
由胡戈·格拉夫创作的“齐格弗里德”号和“海姆达尔”岸防装甲舰并肩航行的油画
技术指标
“齐格弗里德”级水线长76米,整船全长79米,宽14.9米,水线高5.51米,标准排水量三千五百余吨。全船船体的主结构由纵横排列的钢架组成,全船被分为了8个水密舱,相邻两个舱进水仍能保持百分之六十的储备浮力。在一次改装之后,又多了一个水密隔舱。在舰上服役的官兵都表示“齐格弗里德”级的航海性能不错,舵效也较容易控制。不过,在高海况下“齐格弗里德”级一般达不到最高航速。全船按照编制,一般有20名军官和256名士兵来操作军舰。当战舰成为旗舰时,一般会增加6名军官和22名士兵。在军舰改进之后,原编制的数量可以加到20名军官和256名士兵。成为旗舰还能新增9名军官和34名士兵。
“齐格弗里德”级在推进系统上采用了两套三胀往复式蒸汽机,每台蒸汽机独立布置,并单独拥有一套主轴,通过主轴上的三叶螺旋桨推动舰船航行。每艘船都配备了8台军用水管锅炉。“齐格弗里德”级的航速各有不同,其中“贝奥武夫”号在海试中开到了15.1节的最高航速,“海姆达尔”号则只有14.6节。220吨的煤炭和石油为它们提供了能源,除此之外,每条船配备的3台发电机还能提供29-26万千瓦的电力。“齐格弗里德”级的巡航能力为每10节1490海里。
“齐格弗里德”号早期的侧视图,可见防鱼雷网和单个烟囱
“齐格弗里德”级的主要武器为3门240mm(9.4英寸)L/35炮。该舰的火炮布置非常奇特,三门火炮分别被安装在三个MPL C/88型炮塔中,其中两个被并列安装在了舰首,另一个炮塔则在船尾。在19世纪末期,舰首并联安装炮塔多用于巡洋舰,被用在主力舰上并不常见。从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齐格弗里德”级的两个流线型的炮塔犹如鱼的两个大眼睛一般,这也是该级舰的一大特征。这种火炮的布置模式虽然奇特,但效果还不错,每门炮在船的一侧都有着150°的射界,俯角为-4°,仰角25°,最大射程为13000米。每门炮备弹68发,射速约为每分钟2发,火炮使用的穿甲弹重量重140公斤(310磅)。
除了主炮外,“齐格弗里德”级使用了88毫米口径的火炮作为对付中小舰船的副炮。8 门88 毫米副炮被安装在左右两舷,总备弹1500 发。其中首舰“齐格弗里德”级最初只有6 门88 毫米炮,在改装后火炮数量增加到了8 门,备弹量也增加到2500 发。88 毫米炮能以590 米每秒的初速发射重量为10kg 的炮弹,火炮的射速大约为每分钟15 发。除了88 毫米火炮之外,“齐格弗里德”级也与当时的舰船一样,采用了机关炮作为近战的手段之一。
此外,“齐格弗里德”级还配备了4 具350 毫米口径的鱼雷发射管来担当绝杀武器。一根可旋转的鱼雷发射管被放置在船尾,另外两根被放置在船舷的两侧,第四根则被布置在船首,位于水线下方的冲角附近。全舰总共配备了10 枚鱼雷。在改装之后,原来350mm 口径的鱼雷发射管全部被新型的450mm 鱼雷发射管取代,原本布置在水线、位于两侧和舰尾的鱼雷发射管被移到了水线下,舰首的鱼雷发射管则被留了下来,这几具发射管一共配备了11 枚鱼雷。
“贝奥武夫”号的侧视图,可见24cm主炮的安装方式
作为典型的19 世纪末期的军舰,“齐格弗里德”级的船艏采用了冲角艏,整船上层建筑采用了长桥楼式布局。三门主炮被布置在了第一层甲板上,第二层甲板紧挨着前主炮之后,分别布置着前舰桥、司令塔,以及最上层的操舵室和罗经舰桥。紧随其后的是主桅杆、烟囱和数个沿着中线排列的通风管,通风管后是后舰桥,布置着另一套磁罗经和操舵装置。在二层甲板的四周环绕布置着6 艘救生艇和88 毫米副炮。
“齐格弗里德”级的前三艘使用了复合钢,后三艘则采用了克虏伯渗碳钢。作为铁甲舰,“齐格弗里德”虽然体积较小,但仍拥有着一条厚度不等的主装甲带。主装甲带最厚的部分在船的中间部分,越靠近船首、船尾装甲带的厚度就越薄。在主装甲带的中间上部装甲厚度为240 毫米,到了船首船尾只剩下140 毫米。装甲带下部中央的装甲厚度为140 毫米,延伸到舰首、舰尾后装甲厚度减至100 毫米。在水平方向上,“齐格弗里德”级布置了一块厚度为30 毫米的装甲甲板,“哈根”号和“海姆达尔”号被提高到50 毫米。装甲指挥塔的顶部装甲厚度为30 毫米,四周是厚度为80 毫米的装甲,在“哈根”号和“海姆达尔”号上这个厚度被增加到160 毫米。除装甲外,“齐格弗里德”级还配备了防鱼雷网。
德国宣传用明信片上的“伏里施乔夫”号,这种风格的明信片在宣传德国世界政策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哈根”号照片,注意其舰首的冲角和繁复的装饰。
改进
在进入海军服役几年之后,“齐格弗里德”级在使用中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在于煤仓的设计容量太小,使其续航能力有限。特别是1897年提尔皮茨成为海军大臣之后,急切希望提高海军远洋战斗力的他开始在现有舰船上挖潜。当时,第一次舰队法案提出不久,德国海军只有4艘“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在服役,5艘“弗里德里希三世”级战列舰仍旧在建造之中。在提尔皮茨看来,“齐格弗里德”级可以被编入战列舰队作为新式战列舰建成之前的补充,直到全新设计的远洋战列舰服役。海军经过研究,决定通过在舰体内部插入一段舰体来延长军舰的全长,在当时这种技术还是第一次被应用在军舰上。位于但泽和基尔的海军造船厂接手了这项任务,每艘舰的转换成本为230万帝国马克,大概相当于造新船成本的三分之一,这次动静不小的改进赋予了“齐格弗里德”级一定的远洋能力。“齐格弗里德”级的改进一般有如下几项:增加了一截舰体,使全长从79米增加到86.15米;换装了新式锅炉和发电机,增加了一根烟囱;拆去37毫米速射炮,增加了88毫米速射炮的数量以及燃煤的载重量;原本的装甲也换成了克虏伯渗碳钢装甲。在完成改进后,“齐格弗里德”级的外形焕然一新,船的最大速度和续航能力有了显著增加。煤仓从原本两百余吨的储量增加到了五百余吨,巡航能力提高到每10节1940海里。
本文节选自《海战事典002》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tzsg.com/62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