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IT世界,在知识的湖畔探索吧!
古人是如何学习汉字的
古时候的中国人,并没有现在的汉语拼音,人们学认汉字,只能跟着老师认读学习。可汉字千千万,老师能教的也很有限,当你看到不认识的字又没有人教的时候,立马抓瞎。为了克服这种弊端,使人们在独自学习的时候,也能够认读不认识的汉字,开始形成了最早的注音方法——直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来注音。例如“胥”注“需”,同音字怎么读,这个字也怎么读。
直音字虽然用起来方便,可万一用来注音的字人们也不认识怎么办?例如一个刚学习汉字的人,“胥”不认识,“需”也不认识,那么直音对于他学习汉字发音就没什么作用了。
当人们发现直音的不足后,一种更接近拼音的的方法出现了,那就是反切。
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例如“贡”古送切,取“古”的声母“g”,取“送”的韵母和调“òng”,然后得到“贡”的读音“gòng”。
是不是有中小时候学拼音的感觉?
这个方法的集大成者,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古代汉字的声母韵母及读音与现在并不全然相,如果看到不符合我们现在发音的反切,也不要惊讶。
反切法从汉代开始,历经各朝各代的补充和完善,成古代中国最通行的一种注音方法,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学习和使用方法。还以前面的“贡”为例,虽然“宋”、“诵”和“送”读音完全一样,但在反切法中,“贡”只作古送切,且每一个声母、韵母都有其对应的字。因此,只要学会每一个声母和韵母对应的字,便能用反切去学习其他所有陌生字。
为了更方便的学习汉字,古人利用反切法还制作了类似于新华词典一样的反切图表。例如宋代的《切韵指掌图》,把汉字分成36个母,206韵和4个声调,按照一定的规则组成12幅图,遇到不会读的字,直接查表就可以了。
反切法的巅峰,是华罗庚的金坛老乡,龚自珍的外祖父段玉裁所著《说文解字注》
和反切发展成为汉语注音主流方法的同时,随着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拉丁化拼音字母开始在中国出现。
明清时期,很多西方传教士出于学习汉字和传教的需要,开始系统的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比较著名的就有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他的《西字奇迹》、还有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和他的《西儒耳目资》。
进入近代后,随着中外交流的加深,各国外交使节也加入的汉字注音的队伍中来,最成功的当属韦氏拼音。韦氏拼音的创立者是1869年-1882年时任英国驻华公使:汤玛斯·法兰西斯·韦德。韦氏拼音在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至今我们还可以看到韦氏拼音所留下的影子。例如,北京在英文中读作“Peking”,北京大学校徽上的“peking university”
这种用字母符号给汉字注音的方法,给了当时的中国人很大启发,例如明末音韵学家方以智就评价到:汉字繁杂,古来多用借用其他的字来注音(参考反切),但每个字都有不同的读音,也有不同的意思,而用西文注音,因音成字,不重复,不雷同,岂不是更好
清朝末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落后挨打的现实使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失去了自信,不少文人学者开始追求全面的西化。这种现象反映到汉字上,就是将文字的难易作为衡量国民愚智、国家强弱的标准,将汉字的繁难视为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在这样背景下,主张汉字拉丁化,字母化成为当时文化界的主流声音,即“今日欲救中国,非教育普及不可;欲教育普及,非有易识之字不可;欲为易识之字,非用拼音之法不可”。
在这样的思潮影响下,先后出现了切音字运动、世界语运动、国语罗马字运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这些运动,其实就是汉字拼音化运动。
在各种运动中,当时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为了保护汉字文化,独创性的将汉字偏旁做成了各种符号来帮助汉字的学习,即注音符号。
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开临时教育会议,通过了“采用注音字母案”;1913年,读音统一会中,确定了三十八个字母,二十个声母,十四个韵母,用于审定国音。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发布“注音字母”,随后印发《国音字典》,注音字母成为标注国音的唯一符号。1930年,又改“注音字母”为“注音符号”,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
注音符号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学习汉字,普及知识的难度,但依然没能消除社会上废除汉字的声音,尤其是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兴起,差点让中国人永远失去汉字。
上世纪30年代,苏联开始创作拉丁文字取代汉字,以解决远东地区华工的识字问题。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传到国内,引起了国内文人学者的热烈反响,中文拉丁化研究协会等拉丁化新文字团体席卷全国,推广拉丁化新文字。
1935年,蔡元培、鲁迅、郭沫若、茅盾、陶行知、陈望道等686位知名人士,共同发表文章《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认为拉丁化新文字值得在全国推广,希望所有人可以一起来研究、推行新文字,使之成为成为推进大众文化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工具。
1936年,毛主席在看到这篇文章后,给于了新文字运动极大赞赏,并于1941年在陕甘宁边区正式启用拉丁化新文字,创立《Sin Wenz Bao》(拉丁化新文字,即《新文字报》)。
新中国成立后,在是否废除汉字,改用拉丁化新文字的问题上依然处于激烈的争论中,但扫除文盲,快速提高人们知识文化水平势在必行。于是,中央政府召集了在宁夏平罗农场接受再教育改造的周有光等人,研究汉字的注音问题。当时一共有几百套方案,最后选择了其中6种作为讨论的基础。周有光力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方案,最后选择了各种字母符号中,相对简单,受众更为广泛的罗马字母即国际通用的26个字母,以此为基础,又吸收了国语罗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的部分特点,于1958年正式推出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吴玉章做了说明报告。
而关于汉字的废存,周总理在58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做了《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指出:“它(汉字)是不是千秋万岁永远不变呢?还是要变呢?它是向着汉字自己的形体变化呢?还是被拼音文字代替呢?它是为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还是为另一种形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呢,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不忙作出结论。但是文字总是要变化的。至于用什么方案,现在不忙把它肯定。关于汉字的前途问题,大家有不同的意见,可以争鸣,但这不属于当前文字改革任务的范围。”
幸亏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是明智的,如果
一改到底,将汉字直接拼音化,或者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而采用俄语字母,现在的我们恐怕要大费周折。
现代汉语拼音的推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运动中,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在拼音的帮助下,学认汉字已经不再是已经困难的事情,废除汉字的声音渐渐偃旗息鼓。随着国家的发展,民族自信的增强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汉字经历了近代的一系列风波,最终顺利传承下来,成为中国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和精神寄托。
6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的使用普及,汉字的计算机输入有成了大麻烦,汉字拼音化的呼声又起,到80年代达到顶峰。2个天才的出现结束了这场争论,一个是发明了汉字激光拍照系统的王选院士,另一个是发明了五笔字型的王永民先生。从此以后,汉字拼音化的呼声才越来越小了。
随着国民党的溃败,注音符号到了台湾,现在的台湾人民依旧使用它。大陆则使用汉语拼音方案至今。汉语拼音方案拟定的初衷之一,就是为汉语拼音化探索方向,如今方向已经没有了,应该叫做汉语注音方案才对。
注音符号和汉语拼音方案各有优缺点。
注音符号胜在简洁,没有隔音符号y w,没有各种改写。
汉语拼音方案胜在一个字母或字母组合表示一个音素,比较精确。使用了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比较好记。缺点也是明显的:
①为了书写清楚而改写了许多韵母的拼写形式,au改成ao,iau改成iao,ung改成ong,üng改成iong,上面的改写有几个人知道?
②为书写清楚而使用了隔音字母y w。y w不是声母,只是隔音符号,几个成人知道?使用了隔音字母y w后,非但没能完全解决隔音的问题,而且增加了许多y w的使用规定。
③没有一套系统的能解释所有发音情形的发音理论
④没有自己的声母和韵母的定序,查字典只能用英文字母的顺序找。你是不是也是这样查字典的?
⑤按韵母最后一个字母来排序不科学。应该将开头字母相同的韵母排成一列
a ai ao an ang
e ei en eng
o ou ong
i ia iao ian iang ie in ing iu
u ua uai uan uang uo un ueng uei
ü üan üe ün iong
⑤在汉语拼音方案里,o这个字母本身就不需要
这一点,明白的就更少了吧?
⑥不应该引进一个26个英文字母之外的ü,v也比它好。
这个应该没有大的争议。
⑦ian和üan的发音有问题,ou和iou,发音和拼写都有问题
⑧2个韵母表示同一个音位,简单问题复杂化了。uo和o,ueng和ong,iong和yong
⑨zh ch sh这3个声母,采用复合字母表示一个单辅音,输入量是不是大很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tzsg.com/62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