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IT世界,在知识的湖畔探索吧!
盐hub:旨在为大家科普一些有趣或无趣, 挑衅你认知边界的知识点。
上一期的内容是:性器官不宁综合征(RGS)
这是盐hub不定期更新的第二期内容
今天要和大家说的是:冒牌者综合征(Impostor Syndrome)
两千多年前,在科学与哲学还未分家的年代,苏格拉底就曾说过:
The only thing I know is that I know nothing.
我唯一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一无所知。
你可能曾经或现在也觉得:
我不属于这里,能进到这间公司只是运气好…
他们看错我了,我根本没老师说的那么好…
有一天他们会发现我的真正实力,我一定会被揭穿的…
仅以我接触到的科研人员为例,他们普遍都表现出缺乏自信,其实这很好理解,科研人员没有自信是科研本质上所需要的“批判性思维”所导致的,在批判一切的同时,他们也无时无刻的在批判着自己。
也许很多学者可以在众人之前看上去很自信的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但其实,我们看到的在学术会议上侃侃而谈,自信心爆表的科学家,也许内心深处可能并不是这样。
做的研究越多,越深入,才越发现自己的无知,以及随之而来的无力感。
这种感觉同苏格拉底两千多年的感叹没有什么不同。
时间往后推一点,达尔文在写完《物种起源》后,在与自己的科学家同僚Charles Lyell的信件中写到:“I am very poorly today and very stupid and hate everybody and everything. One lives only to make blunders.” 他声称自己活着只是在犯错。
这种症状被称为Impostor syndrome, 冒牌者综合征,在科学家,尤其是青年科学家群体中极其常见。
冒牌综合征的一个表现就是:一直认为自己不配取得当前的成就,觉得自己是个冒牌货,即使有着充足的外部证据证明自己的能力,但也仍然深信自己德不配位,自己什么都不懂,成功仅仅是因为运气、时机,或他人的过分抬举,极度缺乏自信。
Nature对这种综合症也曾进行过多次报道
科研这个行业和运动员其实很类似。
拿第一的人自然而然可以获得所有资源与奖励,手中的一个课题,发表时间晚了一点,毁掉的可能是整个博士生涯,或者至少是错过学术大奖。
同竞技体育一样,在学术圈里面,无论多么优秀,地位多么崇高,每个人都还是担心自己成为陪跑的那个人。
就算跑赢,也觉得自己不配。
举个例子,Athene Donald是英国实验物理学界的超级大佬,帝国理工有以她名字命名的年会。65岁的她已经站在了学界顶端,却依然处在无尽的自我怀疑之中。
她也一直在关注女性学者中的冒牌者综合征,在她的博客里,她多次提到和自己谈心的科学家在光鲜外表下缺乏自信。
Athene Donald提到就算站在学术圈顶端,她还是会担心自己不能胜任自己所在的职位,害怕自己因为不能胜任而随时丢到工作。
在她参与各种会议的时候,也遇到过大把有一样经历的科学家。
有一位牛津女性科学家获得了学术大奖,在大会上充满信心的展示了自己的工作,赢得满堂喝彩,会后却找到Athene Donald说到自己心里一直在等自己被揭发的一天,觉得这一切都是个骗局。
科研,其实就是培养人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批判的去看别人的研究,找出不足,找出自己的研究不同的地方。
当养成这种习惯后,自然会对自己本身以及自己的研究开始批判。
自己没有隔壁某某努力,自己的课题没有新意,这个实验没有意义,这个研究没有意义,种种思考随之而来。
有时会想这个实验我做了很多次了,应该没有问题。随后可能又想,万一别人重复不出来,我会不会身败名裂?
而做的越多,自然越能发现自己以及自己研究的不足。没有任何研究是完美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只不过是管中窥豹。
但不是每个学者都会直面这个问题,不是每个学者都可以面对自己研究的不完美。而这种逃避,表现出来的就是不自信。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冒牌者综合症在科学家中的普及正是因为科学家有足够的自知,来意识到自己知识的局限性。
我也不相信一个科学家可以不批判性的看自己的研究,而且声称其100%的正确。
所以不自信其实也并没有什么不妥,很多时候冒牌者综合症的患者本身就是行业内顶尖的人物。
这种危机感,其实也是一种动力。
当然,如果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又或是也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这样的深度自我怀疑,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tzsg.com/59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