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IT世界,在知识的湖畔探索吧!
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其作为目前校园治理的主要问题之一,越来越受到国家与学者的关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2020年世界儿童日,百度发布儿童欺凌相关问题大数据调查结果,数据显示“儿童侵害问题”相关搜索热度同比大幅上涨,相关问题稳居搜索榜首,并在开学后持续增长。
校园欺凌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造成破坏性的负面影响,调查显示,校园欺凌是造成中小学生逃学、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各地也曾发生青少年惨遭同学殴打致死致残的个别极端事件。
为此,我国陆续颁布针对校园欺凌问题防治的一系列文件,极其重视构建防控学生欺凌行为的相关机制,强调以教育为基础,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尽可能全面了解学生情绪情感、同伴交往情况,对待校园欺凌行为应防微杜渐,做到预防为主、及时干预。
同伴关系指青少年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减少青少年的情绪及行为问题。
近年来,同伴关系也被视为校园欺凌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同伴关系与校园欺凌行为呈显著负相关,但同伴关系如何影响校园欺凌行为仍需进一步探究。
同伴支配性理论表明,初中生为获取同伴关注可能做出欺凌行为。
同时,当对同伴关系敏感的初中生感受到同伴将对其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同伴身上时,会对友谊中的“第三者”产生敌意,从而造成欺凌,这一现象被认知—现象学嫉妒理论所证实。
近十年,随着校园欺凌问题日益凸显,我国对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的论文数量总体也在逐年上升。
研究重点聚焦于校园欺凌的成因、危害、校园欺凌行为和特征的探究、各国相关立法探讨、干预与预防措施研究等。
但是,目前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及有针对性干预的实证研究不多。
针对初中生欺凌行为的研究更少,对于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研究还停留在浅层的原因分析,较少深入探究生发生欺凌行为的内在机制。
为了深入探究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更好地预防、及时地干预初中生欺凌行为的发生。
研究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同伴关系与欺凌行为的关系及嫉妒在其中的作用。
一、校园欺凌的概念
通常认为,欺凌指个体为达到目的而持续对受害者施加恶意的各种行为。校园欺凌属于欺凌的一种,但学界对校园欺凌的界定有着不同观点。
挪威学者将校园欺凌定义为,一名学生被其他学生长期施加负面行为,欺凌具有长期性、多发性、非偶发性。
校园欺凌被英国政府定义为以伤害同学为目的进行的反复性、有意性或持续性行为,但在某些情况下的偶发事件也可被视为欺凌行为。
日本政府对欺凌行为的定义则强调学生受到攻击而遭受身心痛苦,该攻击行为发生地点不区分校园内外。
我国在《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中将校园欺凌行为明确定义为发生在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单次或多次会使另一方受到来自身体、财产或精神方面损害的故意行为。
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因素
校园欺凌行为受到性别、年龄、身材、智力、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男生相对于女生更容易卷入以身体欺凌为主的直接欺凌,女孩则容易遭受以言语、关系欺凌为主的间接欺凌。
其次,有研究表明校园欺凌的发生与年龄有着密切关联,具体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当到了一定年龄后便随之减少。
研究表明,欺凌方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转变,低龄儿童以直接欺凌为主,随着年龄增长渐渐变成间接欺凌。
再者,身体存在先天缺陷、性格孤僻内向的儿童等更容易卷入校园欺凌中,成为受欺凌者。而情绪敏感、冲动易怒的个体更容易成为欺凌者。
校园欺凌还受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家境贫寒的儿童更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与民主型教养方式相比,溺爱型、专制型、忽视型等教养方式培养出的孩子,更容易卷入到校园欺凌事件中更有可能导致欺凌事件的发生。
学校管理工作不规范、教师素养过低、学生的校园归属感较低,都会增加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校园欺凌受到社区环境、社会安全性、电子媒介等因素影响。社区环境不安全、社会安全性较低容易导致个体产生欺凌行为。
接触各种视频、游戏等媒体展示的暴力画面也会导致青少年对攻击行为的态度发生改变,进而加大其习得暴力行为的风险,产生校园欺凌行为。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被卷入到网络欺凌当中。
诸多研究表明,校园欺凌行为不仅受到学生个人特征的影响,其所处各种特定环境产生的问题也会进行交互作用,从而导致该行为的产生。
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
上世纪末,“校园欺凌”开始被作为一项独立研究议题。挪威三名学生遭同伴欺凌后选择轻生一事引起研究者关注,Olweus针对该地校园欺凌行为现象展开全面调查。
80年代末,校园欺凌也引起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北美等地的关注,国外研究者逐步系统进行校园欺凌各个方面的探究。
我国针对校园欺凌研究的开展比西方迟20余年,研究始于张文新参与中英儿童欺凌行为合作干预研究。
张文新在国内所发起校园欺凌干预实验,但并未引起大范围关注。张文新及其团队继续针对儿童欺凌问题进行研究,并发表相关专著。
此后,又修订了儿童欺负量表,并以山东中学生为被试进行调査,至此,校园欺凌研究才逐渐引起国人的重视。
我国关于校园欺凌及其干预对策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自身、法律,个人几个方面。
目前,校园欺凌在我国已成为社会热点研究问题,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各个领域都对其展开一系列研究,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于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及防治策略。
张文新等研究者借鉴外国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防治措施,提出符合国情的防治措施。尽管国内研究起步晚,但这些探索性研究仍为后续校园欺凌问题研究创造了基础。
二、总讨论
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研究通过对以往研究进行搜集整理,发现同伴关系、嫉妒、校园欺凌行为三个变量间存在紧密联系,又根据同伴支配性理论、认知-现象学理论进行推测嫉妒可能作为中介因素。
由此提出假设:同伴关系可以通过嫉妒的中介作用对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产生影响,并构建假设模型。
在对同伴关系、嫉妒、校园欺凌行为三个变量进行关系研究。
使用纪艳婷《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量表》、郭伯良《青少年同伴关系量表》、Bringle《自我报告嫉妒量表》为测量工具。
这三个量表拥有较好的信效度,且在研究中,仍有良好的信效度,且使用SPSS22.0、PROCESS宏程序进行数据分析,经检验证实该假设模型成立。
为进一步验证嫉妒对同伴关系-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中介作用,研究展开了干预研究。
本次心理剧干预设计开始前,为探究心理剧干预方法对同伴关系、嫉妒干预的可行性,对以往心理剧干预的实证研究展开收集,发现心理剧干预能对其产生效果。
在此基础上,本次心理剧干预活动针对改善同伴关系、降低嫉妒水平进行设计。
为保证研究干预结果的有效性,更好地控制变量,干预开始前对实验组、对照组被试进行差异性检验,在确保两组为同质组的情况下对其中一个组开展为期9周的心理剧干预。
为方便进行效果比对,两组前测放在同一天进行,当实验组完成9周的心理剧干预后,再次同天对两组进行后测。
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较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被试的习得效应所造成的数据偏差。
心理剧干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研究假设模型的有效性,且表明能够通过对同伴关系、嫉妒的直接干预降低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
三、教育与干预启示
心理剧干预活动结束后,对实验组、对照组的校园欺凌行为进行测量,数据表明实验组的校园欺凌行为明显减少,且其干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提高初中生同伴关系,降低其嫉妒水平,能够减少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
在心理剧干预过程中,成员通过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活动目标提升了其同伴交往技巧。
与此同时,成员在编写剧本的过程中积极展现问题、暴露问题,能够让他们更清楚地了解问题的根源所在。
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及时引导与干预,使其在同伴交往技巧、情绪转换、改变非理性认知等方面得到转变,从而大大减少其校园欺凌行为。
该结论可以运用于社会、学校、家庭共同防治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问题,为其提供相关的教育与辅导理论依据。
根据研究结论可以发现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因素众多,对此研究的教育建议如下:学校要以预防为主,干预为辅。
第一,可以通过开展以同伴交往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提升初中生的人际交往技巧,改善其同伴关系。
第二,通过教育、教学、主题活动、班会活动培养初中生的合理认知及理性情绪,培养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
第三,将培养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品德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避免其产生欺凌行为。
第四,对初中生进行职业平等观教育,避免其对父母职业类型为工人或其他的同学进行嘲笑、疏远。
第五,教师要做到不偏不倚,给予学生平等关怀,关注其身心健康发展。
第六,营造和谐友爱的校园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七,对待有校园欺凌行为的初中生应及时干预、及时跟进,结合其个人特点开展针对性干预。
家庭方面要注重对孩子的培养与教育:
第一,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予孩子充分关怀,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让孩子养成健康积极的人际交往模式。
第二,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家是孩子的避风港,也是孩子进行自我疗愈的地方,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养成健康的人格。
第三,积极关注孩子的同伴交往情况,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同伴交往观,引导孩子学会辨别不良同伴,避免不良同伴的影响。
第四,父母要重视自己的榜样作用,在日常沟通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沟通、交往方式。
第五,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以应对消极情绪。
社会层面应注重社会氛围的营造,营造和谐友善、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气,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其次,应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向社会宣传校园欺凌行为的不良影响,引起社会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关注,共同抵制校园欺凌行为。
总体而言,根据研究提出的中介模型,预防与干预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不仅要直接针对校园欺凌行为问题,更要关注初中生同伴关系、嫉妒两个方面。
紧密结合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内在机制,建立更加全面的预防及干预系统,采取更加高效的方法解决初中生校园欺凌问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tzsg.com/41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