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IT世界,在知识的湖畔探索吧!
古时候,日本用来束发的发绳多用草、蔓、茎、麻等。上层人士则用绳和纸。日本男子梳发用的发绳有一定的登记。官僚为紫色。将军为红色,有时为白色。农民的发绳则仅限稻草。
纸制的发绳多为白色。室町木器,日本人的头发普遍变短。宫中的女官、宫女们的发绳开始使用金纸,上面绘有松、竹、鹤、龟等花样。今天日本人举行和式婚礼典礼时,新娘梳的高岛田发型仍使用金银纸发绳。
卷梳、钗卷:梳、钗、井均为做发型的工具。一般说来,日本劳动妇女多做梳卷、钗卷等发行。因地区不同,他们有不同的名称。如“螳螂卷”、“蛾卷”、“海螺卷”、“贝壳”等等。风俗画中妓女们梳的发型多为“贝卷”,头上插着梳钗。明治时期的“夜会卷”也属于“贝壳”一类。
日本人的发型大致可分为四类即放发、结发、断发、剃发。
全发:平安时代日本男子把额际的头发剃成半月形。日本江户时代日本男子则把前额至头顶的头发剃成半月形,然后挽发髻。江户时代日本的志士们则风行小竹刷子式发型,人称“尊皇风格”。所谓“儒学头”则是在全发的基础上挽一个小髻。
美豆良:从头顶中间将头发分成左、右两半,在耳边结成圆形。日本平安时代它是冠礼式上少年梳的发型(如圣德太子像)。后来成为历代天皇幼年时代梳的发型。到了明治时期,天皇也梳这种发型。近年来一些日本妇女也开始采用这种发型。
双顶髻、高顶髻:日本奈良时代妇女中流行结顶髻之风。她们将长发卷至头顶。分卷成两个髻的称双顶髻,卷成一个髻的称高顶髻。这种发式很可能是上流社会妇女及宫女们的发型
中国古代珠宝?首饰?的发展历史
摘要:自原始时期开始,中国玉首饰文化就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而金银饰品的制造也从商代就已经开始,到了唐代,开始出现金、银、珍珠、宝石等搭配工艺,首饰文化达到鼎盛时期。明清年间,中国的珠宝首饰制作又达到了新的高峰,尤其是皇室的金银饰品形成了更加完善的体系。进入现代,中西珠宝文化的交融使中国珠宝首饰由最初的巫术…
推荐关键字古代珠宝首饰
自原始时期开始,中国玉首饰文化就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而金银饰品的制造也从商代就已经开始,到了唐代,开始出现金、银、珍珠、宝石等搭配工艺,首饰文化达到鼎盛时期。明清年间,中国的珠宝首饰制作又达到了新的高峰,尤其是皇室的金银饰品形成了更加完善的体系。进入现代,中西珠宝文化的交融使中国珠宝首饰由最初的巫术与崇拜,发展为人们生活中的时尚点缀。本刊特选取中国古代珠宝的部分代表作品做系列展示,谨供爱珠宝之人士交流与学习。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首饰以假髻、步摇为多,俗称珠松。另外,手镯的使用已非常普遍,有条脱、跳脱、腕阑、臂钗等多种名称,造型也很丰富。
魏晋南北朝,各类金饰逐渐增多,如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太原北齐东安王娄睿墓所出土金饰,都制作精良,式样新颖。指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已较普遍,江苏宜兴晋墓和辽宁北票房身村晋墓出土的金指环,环面一头狭一头宽,在宽的环面上凿出点纹,既可装饰,又可在缝衣时作顶针之用。
隋唐时期
隋唐妇女的发髻式样非常丰富,因此在妇髻上配有众多的首饰,常见的有梳、蓖、簪、钗、步摇、翠翘、珠翠金银宝锢、搔头等。插载的钗梳多至十数种,除了金银廿玉的瞥钗外,名贵的象牙也被用于制翩钗之用。
当时,金粒镶嵌工艺从黑海沿岸的希胎地区传到中国:用细小的金颗粒镶嵌在光滑或浮雕金属的表面,以形成各种图案的装饰艺术,这种工艺被广泛地应用在唐代的首饰制作中
隋唐时期项链的运用已很普遍,以金、玉等材料为多,较为典型的是在西安出土的隋大业四年的一条金项链,项链的“链条”由28颗金珠构成,上有镶刻着鹿纹的蓝色宝石搭扣,下有双层项坠,制作极其精致,在金玉宝石的搭配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贵富丽,体现出隋代的细金属工艺的高超水平。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受“程朱理学”的影响,首饰从唐代的富贵繁华风格锐减为清冷消瘦的宋代文人风格,植物纹样饰品比较常见,尤以松竹梅等象征气节的植物为多。北方名族的金艺以及首饰文化,则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宋元女子金银首饰的基本构成为冠梳、钗簪、耳环及钏镯、戒指、帔坠。金银首饰的纹样构成除传统的龙凤和螭虎之外,所取用的多是清新俊丽并且很生活化的物象,如牡丹、莲花、蝴蝶、鸳鸯等,以此来表现丰盈和谐的情致。其实这些素材在唐代和辽代的艺术品中已经出现,宋元时代则以新的造型将其重新组织为各种图式,且以灵活自然的运用使之成为流畅的艺术新样式。
明清时期
明清以后的首饰,多为大家所熟悉,出土的首饰以及流传下来的首饰很多。明清时期的项圈、项链、缕络等首饰,制造得都很讲究,有金制、以金包玉、在金上镶嵌宝石等方式。有的还在金项圈上附加一些长绦和垂件,妇女、男子均有佩戴。
从制作及艺术风格上看,明清时期的首饰有两个相反的特点:一是复杂繁琐,集各种名贵材料于一体,加以金为件,在其上镶嵌珠宝;有的以玉为针,包金镶银,精雕细刻,还附加复杂的垂饰;二是极为简朴,不在金、银坯上加饰任何纹样和装饰,金银圈或玉环由本身材料的质地展示出自身美感。
明代以后,玉石在首饰中的作用更加重要,特别是白玉,一直是人们欣赏的对象。明清时期的玉石首饰通常采用深浮雕的方法,充分利用了各种玉石的特殊效果,再装饰上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给人风雅得体的感觉。
中国古代首饰配饰
首饰只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具体可以分为 头饰、项饰、 臂饰、 腕饰、 腰饰几类 。
【 第一讲:头饰 】
头饰可以分为发饰和耳饰。
①——发饰——:顾名思义,就是装饰头发,发簪的饰品。
古代女子发饰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簪: 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顶端多加以珠宝装饰。
钗: 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
华胜 : 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
步摇 : 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
梳篦 :又称“栉zhi”,理发的用具,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插于发上的饰品。
花钿 : 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
珠花 : 用珠子串制的一种花饰。
其他 :抹额 掩鬓等。
②——耳饰——: 耳饰就是耳朵的饰品。
大概分成以下几种:
耳珰:穿耳施珠曰珰 。
耳坠:指带有下垂饰物的耳饰。
耳环:透过一个在耳珠内的穿洞来勾住耳朵。
耳丁:比耳环小,形如钉状。
1.1.1 簪
古代男女最常用的绾髻工具,可用骨、石、陶、蚌、荆、竹、木、玉、铜、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制成。
在上古时期,发簪被称作“笄(ji)”。{在男子盛行带冠之时,发笄还有固冠作用,以免滑坠。女子插笄是长大成人的一种标志,到时还要举行仪式,行“笄礼”。笄礼源于周代。}
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
中国古时男女都会用簪来固定发冠,亦有把笔插在头上,方便随时记事,称为簪笔(簪笔原指一种将毛装在簪头的冠饰)。
由于戴官帽时会用簪来固定,故簪常借用来指官宦身份,如簪绂、簪缨和簪笏,用来比喻荣显富贵。(缨绂是丝帽带,笏乃手版)。
发簪式样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
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还爱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作簪首形状。常见的花种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
以动物为簪首的发簪,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其中以凤簪最多,也最为精致。
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
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
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
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
因为钗子和簪子只是股不同,材质啊装饰啊什么的大同小异我就不赘述了
放几张图片:
当然也有点翠发簪的,之所以特地放这几张图,是想具体讲讲什么是点翠
点翠工艺是中国一项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 它是首饰制作中的一个辅助工种,起着点缀美化金银首饰的作用。
翠,即翠羽,翠鸟之羽。点翠是我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土耳其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
据说,翠羽必须由活的翠鸟身上拔取,才可保证颜色之鲜艳华丽。翠羽根据部位和工艺的不同,可以呈现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加之鸟羽的自然纹理和幻彩光,使整件作品富于变化,生动活泼。
后来,也由于保护鸟类及制作工艺的残忍而在清末民初被烧蓝工艺取代。
点翠的簪钗仔细看就可以看见翠羽的纹理
1.1.5 梳篦
梳篦(shū bì),理发的用具。齿稀的称“梳”,齿密的称“篦”,一般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
《说文.木部》:“梳,所以理发也。”又“栉”,梳比之总名也。”
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插戴方法:
《捣练图》所画插梳方法,有单插于前额、单插于髻后、分插左右顶侧等形式。
《纨扇仕女图》仕女插梳方法有单插于额顶、在额顶上下对插两梳及对插三梳等形式。
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盛唐供养人乐廷瑰夫人花梳插于右前额,旁插凤步摇簪,头顶步摇风冠。
至晚唐、五代,头上插的梳篦越来越多,有多到十来把的。
1.1.6 抹额
抹额,也称额带、头箍、发箍、眉勒、脑包,为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
明代是抹额的盛行时期,当时的妇女不分尊卑,不论主仆,额间常系有这种饰物。
这个时期抹额形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用布条围勒于额外,还出现了多种样式:
有的用彩锦缝制成菱形,紧扎于额。
有的用纱罗裁制成条状,虚掩在眉间。
有的则用黑色丝帛贯以珠宝,悬挂在额头。
还有以丝绳编织成网状,上缀珠翠花饰,使用时绕额一周,系结于脑后。这种抹额被称之为渔婆巾,或者叫渔婆勒巾。
冬季所用的抹额,通常以绒、尉,毛毡等厚实的材料为之;
有的用绸缎纳以丝绵,外表施以彩绣;考究者还装缀珠翠宝玉,两端则各装金属搭扣,用时围勒于额,绾结于后。
抹额的造型也有多种:
有的中间宽阔,两端狭窄。
有的中间狭窄而两端宽阔,在使用时多将两耳遮盖。因为这种抹额兼具御寒作用,故被称之为暖额。富贵之家的女子则崇尚用兽皮制作暖额,常用的兽皮有水獭、狐狸、貂鼠等,貂狐之皮最被看重。这种毛茸茸的兽皮暖额围勒在额部,宛如兔子蹲伏,因此,又被形象地称之为卧兔。
甚至还有以金银雕花制成抹额的,镶珠点翠,熠熠闪光。除抹额外,还有一种金约,类似抹额形制,但比抹额还要窄些。
东京艺妓夢乃使用的簪子,有的底座可以转动。插在鬢和前髪之间,即京舞妓插花簪的位置。三浦的博客中,这种簪子被直接称为“芸者挿し”
这种做树脂簪子的技术和的作家“榮”很像,但氛围截然不同
花魁使用的特大号平打簪
舞妓的平打簪
梅纹镂空银簪
舞妓的
头花
关于女性耳饰
现在的女孩有化妆盒,古代的女子有梳妆台,有妆奁,化妆品一样不比现在的女性少。甚至于以前的手工做出来的脂粉,比现在的很多化妆品要好太多了。
首饰
平安时代的女性们,首先,女子在出门前要梳妆打扮。古时候的日本女性,要往自己脸上涂上一层白粉,以求美白,如同后世的日本艺妓和歌舞伎一样。其中粉的材质,多分为米粉、铅白粉(铅粉)和轻粉(水银粉)三种。其中,米粉较为便宜,而后两种价格不菲。铅和水银对于人体来说都是剧毒的物质。即便如此,平安时代的女性贵族为了美观,好看,以及彰显自己身份,都多用铅白粉和轻粉将自己的脸涂白。
其次,衣服
平安时代,王孙贵族们为了彰显财力,一件衣服往死里费布料,男性贵族的衣物,就分为狩衣、束带、衣冠、直衣等,而且全都是峨冠博带,穿上后显得极为臃肿,行动非常不便。并且,公卿们上朝觐见天皇的朝服
男性贵族都穿那么多,就跟别说女性贵族了。那真是把自己往死里作,有作为正装的十二单衣,俗称“十二单”,以及外出时穿的“壶装束”。“十二单衣”,就是把十二件不同色彩的刺绣单衣叠起来穿,但大家要知道,那时候的纺织业并不是很发达,所纺织的布料经过印染之后,比现在的布料要重很多。十二单衣,合起来的重量就达到了10~20公斤。想像一下,现代中国军人们背着30斤的东西,体能训练,但在古时候的日本,那个女性个头不超过1.6米的时代,贵族的女性就要穿着20斤的衣物出门了
美丽与禁忌:口红的历史
热辣的粉色,血色橙彩,黑莓,灰色——这一个季节,任何颜色都可以出现在T型台、秀场或者大街上。口红是女士们不可或缺的美容产品,起的不仅仅是画龙点睛的作用,而相当于女性的第二皮肤——女性的容颜和精神面貌,全部展现在这方寸之间的红唇上。
作为提亮唇色和增加光泽感的口红曾一度替代口红,成为主宰市场的主角。从去年开始,口红再次回到公众的视野里,秀台上质感强、色泽丰富、更易造型的口红重新风光,大有重拾河山的气势。从有人类历史记载的古代到现在,口红从未离开过女性。从植物提取汁液到如今千百种口红的生产方式和复杂配方,口红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人类女性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让我们翻开历史的长卷,看看口红和女人们到底经过了哪些变迁。
三千年前的唇上风采
口红被认为是诞生于Ur(乌尔),现位于伊拉克境内的一个古城,但它很快受到邻近的古埃及人的喜爱。那时候的古埃及,化妆是男人和女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口红理所当然地得到推广。 红色被认为是王室的颜色。据说声名赫赫的埃及艳后 Cleopatra碾碎洋红色的甲壳虫,再加上一种蚂蚁的蛋,调出一种她喜爱的黄褐色的口红颜色涂抹在嘴唇上,风靡一时,被其他贵夫人争先效仿。
克里奥帕特拉对口红热爱,并不是后世为了兜售商品而炒作的噱头。其实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的苏美尔文明中,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白铅和红色岩石粉末装饰嘴唇了。而到了古埃及,由于无论男女都视化妆为日常生活的例行事务,涂抹口红之风气更盛。埃及人用的口红,多取自代赭石,有的会混合树脂树胶以增加粘性。今天,你随便拉开一个现代家庭主妇的抽屉,基本都能从里面翻出唇膏来,这一“传统”似乎也能追溯到古埃及。那时几乎家家都备有制作口红的金属和木制工具,尤其是帝国的全盛时期,唇膏的颜色从紫红到蓝黑,多种多样,更可以随心所欲自由选择,无视等级社会中繁琐的宗教社会规则约束。
而我们的口红发烧友克里奥帕特拉登场,让一切有了变化。克里奥帕特拉特别偏爱一种从雌胭脂虫的脂肪和卵中提取的洋红色 (这种颜色至今都被命名为“克里奥帕特红”),她的喜好让洋红成为口红最经典的色系 ,影响至今不辍;她为口红的使用制定了条令:嘴唇着色必须用潮湿的木条;甚至她离世之后,人们还不忘在克里奥帕特拉的陵墓中放几罐子唇彩。
有意思的是,地中海另一边的希腊,对口红却有着和埃及截然相反的态度。也许是人工雕琢之美无法见容于崇尚自然的希腊精神 ,古希腊甚至将口红打上了“禁忌”的烙印,这从制造口红的原料中便可一窥端倪。除了充当发色剂的红色染料外,希腊的口红里还包括绵羊的汗、人的唾液和鳄鱼粪便等等物质。而早期的希腊女性除了染发和佩戴假发外,几乎不化妆,口红那时归属于一个特殊阶层:妓女。为了避免男性受到诱惑,同时保护女性安全,古希腊政府为口红的使用制定了如下法律:妓女如果在非指定时间出现在公共场合,或者没有涂上指定色彩(通常为酒红色)的唇彩和化妆以区别于“普通”女性,他们将受到严厉惩罚。
美还是禁忌?选择还是堕落?古埃及和古希腊对口红的不同态度,居然为后世关于这种化妆品的争论定下了全部基调,两种思想的较量分出了短暂胜负。公元前6世纪到3世纪之间,口红进入了古希腊主流社会之中,不光是妓女,精英们也乐于涂上它出席社交活动(但下层劳动妇女依旧抵制)。因此,口红的成分也有了一次大变化,桑葚、海藻、蔬菜根茎等植物染料进入了唇彩的原料单。这恐怕是几百年前的那些希腊统治者做梦都想不到的。
继承了希腊传统的古罗马的居民们,对口红的喜爱绝不输给埃及人。波贝娅·萨宾娜(古罗马皇帝尼禄的情妇,后与尼禄结婚)就是个和克里奥帕特拉同等级的口红痴迷者。据说她身边有一支不下百人的奴隶队伍,以保证自己的唇彩随时处于最佳状态。在波贝娅的带领下,当时罗马的贵族女子都视红色和紫色唇膏为时髦。爱美的罗马人还开发出了独特的口红原料:一种富含水银的海藻。事实上,这可不是什么高明的点子,植物中的水银通过口红和嘴唇接触进入人体,最终导致中毒死亡。富裕的罗马人并不知道自己每天的化妆其实是在和死神接吻,但穷人却误打误撞躲过一劫。因为负担不起化妆品的高昂开支,他们只能依靠葡萄酒沉淀物涂抹双唇,没想到这却成了延生保命之道。
文艺复兴时期的禁忌
口红并没有随着罗马帝国的崩溃而消失。从苏格兰到西班牙,我们都能找到口红曾经风行的证据。虽然中世纪的教士们大力反对,但在从他们记录下的诸多抱怨中,依然可以窥见这种化妆品的影响力。英格兰教士的态度尤其激烈,他们将一个涂着口红的女士称为“撒旦的化身”,认为人工装饰的面容正在挑战着上帝的权威。虽然批判声此起彼伏,但都没能阻止口红和人类一起走过中世纪的漫漫长夜。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口红的禁忌色彩最为浓烈的英格兰,居然出了一位嗜之如命的女王。她就是伊丽莎白一世,都铎王朝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伊丽莎白一世不但在治国理政方面颇有建树,在口红发展史上也是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她的口红用胭脂虫、阿拉伯胶、蛋清和无花果乳配制而成,显现出独特的红色。她还以石膏为基材发明出固体唇彩,这也成了现代口红的远祖。随着年龄的增长,伊丽莎白一世对口红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她生病的时候,精神状态不佳的时候,都会大量使用口红。而去世的那天,伊丽莎白一世用掉了几乎半英寸长的口红。
虽然文艺复兴带来的“人性自由”风潮此时已经广布欧陆,兼之有王宫贵族的喜爱和上行下效的推动,但捱过了中世纪的口红,此时依然无法完全从神学、道德批判里抽身而出。整个17世纪,口红身处教士和社会保守势力的严密监视之中,在他们眼中,口红甚至具有了诱惑男性、控制他人心智的魔力。这种偏见在18世纪达到顶点。当时英国国会通过法律,凡是依靠口红、香水等化妆品诱骗男人结婚的女性,都要受到惩处。“埃及与希腊”的戏码,两千年后再次上演。
口红会因此而被封杀么?没有。历史学家这样记述当时的社会境况:“虽然道德家、诗人和丈夫们一再攻讦,但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化妆,而且大众的态度也越来越宽容。”政府的钳制,又一次失效了。
口红的最好时光
英国人可算抵制口红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保守态度一直延续到维多利亚时代。在很多人心目中,妓女和演员这些“下等女人”才会使用口红,上流社会的女性只能想别的办法来装饰双唇,她们会去抿红色的绉纸,轻咬嘴唇让双唇充血,做嘴唇体操 (不断重复像peas、prunes、prisms这样的词汇,让自己的双唇能够丰满上翘),给嘴唇涂上香膏或者葡萄酒。但这些似乎都难以抵御口红的诱惑。为了能得到口红又不会被外界发现,英国的女士们甚至发展出一套秘密交易系统。想购买口红的人要去特殊的商店,由引导员带至专用的私人房间,货物必须悄悄带回家中藏好。女士们也会私下秘密交易各自的口红配方,并和闺蜜一起偷偷制作。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期,由于明星女演员的公众曝光率日益增加,口红才又一次回到了主流社会的视野之中。
就在英国人纠结于是否该放松口红的使用限制时,美国人快步超越了他们。1867年,纽约的B.百货公司开业,这是历史上第一家拥有化妆品销售中心的百货商场。同年,纽约的哈里特·费舍取得了一项发明专利,这是一个可以给嘴唇和双颊上色的工具,它的颜色来自胭脂红、草莓汁液、甜菜汁和蜀葵的根茎。将口红当做正规商品,美国人比英国人早了不止30年。
进入20世纪,口红赢来了自己最好的时光,虽然依旧担负着身份象征的重任,但口红再也不意味着“不名誉”、“不道德”,而是和女性解放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女权运动的领导人物伊丽莎白·凯迪·斯坦顿和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都公开表示过,涂口红是女性的权利,更是解放的标志。1912年,美国妇女为争取选举权而举行的大游行中,口红被当做了运动参与者的固定标志。此时,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敢于为自己争取权利的女性都将口红当做“反抗徽章”。人类社会对口红几千年的偏见,其实是女权受压制的缩影,口红似乎成为女性社会地位的一种隐喻:宗教、法律、社会道德的多重限制之下,原本的天性成了刺眼的“红字”。这样想来,20世纪女性解放运动选择口红为其标志的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
就在口红的象征意味不断改变的同时,它的制造工艺也日臻完善。娇兰(Guerlain)发明了第一支管状口红,今天我们熟悉的口红样式终于被确定了下来。1915年,美国康涅狄格州沃特伯里的史柯维尔制造公司生产了第一支金属管 口红,这支口红因为套筒内有一个方便人们使用的滑竿装置,迅速成为风靡一时的化妆产品。
到了1923年,小詹姆斯·布鲁斯·马森发明了旋扭口红,从外形上看,这种口红和今天已几无区别。那时的口红并没有达到尽善尽美,比如当时口红配方中的昆虫粉末、蜂蜡、橄榄油、黄油、猪油等成分,实在太容易变质,使用几个小时之后就失去效果,让很多女士大呼头痛。
但这小小的困难无法阻止女士们的热情,整个20年代,有近五千万女性使用口红,每年用掉超过三千公里长的膏体;美国专利局颁发了上百种有关口红的专利;化妆品成为美国继汽车、电影、私酒之后的第四大产业;而“代沟”这个词汇第一次出现时,就是指母亲与女儿两代人选择口红上的不同。
30年代的大萧条和接下来的二战,口红非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凭借着危机稳步提高着自己的社会地位。尤其是战争期间,政府和传媒都鼓励妇女们涂抹着口红进入到工厂或军队,唇间一抹亮丽的红色成了鼓舞士气的法宝。
二战 之后,女性与唇膏的关系变得简单起来。除了在70年代“客串”了一次外(有意思的是,当时的妇女自由运动者推崇天然面孔,而新生的朋克运动先锋则选择紫色和黑色口红来表达叛逆精神。这和世纪之初女性的选择形成了鲜明对照),口红再也不用负担多少额外的社会身份象征责任。口红从一种标志,一个徽章,变成了女性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用具。从女性特殊身份的标志,变成审美品位的镜子,从叠加着各种禁忌的商品,变成大众可自由选择之物,口红身上纠缠了几千年的问题:“美还是禁忌,选择还是堕落”,如今终于有了一个明晰的答案。
2011年3月23日,伊丽莎白·泰勒辞世。这位美国影坛的常青树,虽然依靠《青楼艳妓》和《灵欲春宵》两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第33 届和第39届),但奇怪的是,人们提及她对影史的贡献,却总是会先想起另一部不那么出色的电影——《埃及艳后》。如果说这部好莱坞历史上数一数二的“烧钱之作”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话,那将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任法老、克里奥帕特拉七世的形象,紧紧地和伊丽莎白·泰勒捆绑在一起,一定是为数不多的成就之一。
伊丽莎白·泰勒饰演的克里奥帕特拉之所以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两人身上诸多相似的特质。当大家讨论她们容貌、情路、人生的相似程度时,却经常会忽视一个显而易见的环节:伊丽莎白·泰勒和克里奥帕特拉同为口红发烧友。前者曾宣称:“女人拥有的第一件化妆品应当是口红。”而后者,1962年著名化妆品品牌“露华浓”(REVLON)推出的SPHINXPINK口红广告,上面写着的标语就是:“克里奥帕特拉一样的造型,只有露华浓能做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tzsg.com/41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