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IT世界,在知识的湖畔探索吧!
木斯巴印象
2014-12-01 蒙薇夙 白狼后裔普米族
九月末,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我们一行三人再一次从昆明奔赴兰坪做田野调查。这次的目的地是河西乡三界村麦地坡,麦地坡的普米发音为“木斯巴”,总觉得普米族寨子的名字蕴含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美。因为有了上次去“格寺卓”(玉狮场),切实感受到了浓厚的普米族文化,这次也在美丽的夜空下充满期待。直到第二天清晨,在车站又一次听到四弦羊头琴优美的旋律,就着浓浓的酥油茶吃着热乎乎的粑粑,陌生的熟悉感油然而生。
木斯巴也像许多普米族村庄一样座落于半山坡上,在村口的第一眼只见到几户人家,后来慢慢熟悉之后才发现是各家各户相距较远的缘故。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村子里随处可见挂满果子的苹果、梨子、核桃,甚至连地上都落了一堆。我们在木斯巴的生活从打扫火塘、清洗锅瓦瓢盆开始,感谢鹿书记和平哥,传统的木楞房成了我们温馨的家。美丽的木斯巴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忘的回忆。
美丽的木斯巴
每天早晨一起床,就看到山坳里蒸腾起满谷的雪白雾气,像一条飘带蜿蜒到天边,在阳光的照耀下又慢慢消散,整个村庄就仿佛处在仙境之中,慢慢苏醒,静谧而安详。木楞房上挂着黄灿灿的玉米,当太阳渐渐移到头顶,天空飘着一朵一朵白云,绿油油的山坡也映衬得天空越发湛蓝。此刻如果坐在硕果累累的梨树下,抬头仰望,就会看见光影的不停移动变换,在村子上空交织出一幅幅画卷。等到日渐落西山,羊儿归圈,又是另一幅景象。天边橙红的晚霞由淡转浓又由浓转淡,而早已悬挂当空的月亮则在柔光中优雅地拥抱大地,看着一家家慢慢亮起的灯火。此时的村庄寒气悄然升起,凝成了冰凉的水珠.一不小心抬头,就看到了漫天明亮的繁星,群星争相闪烁,使人应接不暇。每每这个时候,我才刚刚从某个人家的火塘边出来,穿过整个村子,叫醒了所有的狗,汪汪的声音响彻整个夜晚。
热情的普米人
在农忙的季节里,普米族人们都忙着收苞谷,我们每天一早起来就开始走家串户。有时跟着到地里去掰苞谷,有时和人们坐在家里撕苞谷,一边干活一边聊天吹牛。普米族热情好客,每到一家,必拿出瓜子、核桃以及自酿的黄酒来招待,或者从树上摘下几个新鲜的梨子苹果。一直内向的我深深地被普米人开朗幽默的性格所吸引。人与人之间互相打趣开玩笑,其乐融融,甚至是婆媳、母子之间。但同时普米族也是极尊重和照顾老人的。普米人灿烂的笑容以及爽朗的笑声极具感染力,任谁都抵挡不住。晚上在火塘边坐起喝点小酒,围炉夜话总是笑声不断。我想,这就是游牧民族一直的吸引力所在,这种特质更体现在他们的能歌善舞之中。
温暖的老奶奶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村子里的老奶奶。奶奶们知道我们自己做饭,总是摘很多的瓜果蔬菜塞到我们怀里,总是一步三回头地怎么也割舍不下,即使我们就住在不远的山坡下。奶奶待我们就像自己亲孙子孙女。其中一个老奶奶老倌刚去世,跟我们讲起与老倌过去的种种,骄傲而幸福却眼含泪花。有时会从住的地方听到羊头琴弹奏的各种动听小调,后来才知道是奶奶因为心情难过放的,偶尔她还会和着音乐一个人跳锅庄。有一次我们又经过老奶奶家,奶奶停下正跳着的舞陪我们走过拴狗的地方。告别后一回头看见奶奶瘦弱的身影一步一步跳着舞回去,那一刻眼睛突然就湿润了,觉得人生如此美好,虽然生活有苦有泪却也有笑有乐。
后记:其实,在开始写这些文字之前是有忐忑的。作为一个民族学的学生,我都忘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普米族这个民族。也许是从我的普米族室友开始。慢慢地就开始觉得和这个民族发生了一些联系,尤其是在做了两次田野之后。可还是害怕,我对普米族文化不仅了解,害怕我的无知会写出一些不恰当的文字来。无疑我喜欢这个民族,喜欢他们游牧民族的特质,喜欢他们的爽直开朗,喜欢四弦、口弦的调子。一直向往着游牧的生活,无论时间和空间都是无限蔓延的。在木斯巴的傍晚,在看到慈祥开朗的奶奶时,突然起了无尽的思乡之情,想起了家乡的山,家乡的奶奶也是这样子的。不管是人与人之间,还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必定有差异,我们需要的不过是彼此了解、互相尊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tzsg.com/40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