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IT世界,在知识的湖畔探索吧!
论语原文
13.14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名家解说
李零:
“退朝”,是从季康子的私朝回来。
“有政”,“政”和“事”不同,《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政事、庸力、行务,以从四时”,杜预注:“在君为政,在臣为事。”前者是国事,后者是家事。
孔门弟子在朝做官,有义务向老师汇报。这次,冉有下班晚了,孔子问,你怎么回来这么晚?冉有说,“有政”,即他在忙国君的公事。孔子说,是“其事”吧?即你忙的是季氏家的私事吧。如果真是国君的公事,你不告我,我也会打听到的。看来,冉有和季氏商谈过什么事,不便泄露,他没跟老师讲实话,孔子起了疑心。
冉有为季康子宰,在前492年之后,但前492年后,孔子一直在国外,前484年才返回鲁国。这段谈话应在孔子晚年居鲁时,即前484—前479年之间。
我的体会:
如果在夫子门下找一个异己力量,非冉有莫属。冉有和老师的区别是什么?一言以蔽之:一个重实,一个重名。冉有在夫子眼中,确实是一个多才多艺、有从政本领和重实干的人,"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他也的确没有让老师看错。夫子流亡列国期间,冉有回到鲁国做季氏家宰,和齐军打了一次胜仗,说服季康子迎夫子归鲁,还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无论理财还是打仗,算得上里里外外一把手。但尽管这样,我相信冉有的"艺"比起颜回的"仁",在夫子的内心中还是有差距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那一章,冉有对个人志向的回答是,"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人们通常在这段话中看到了冉有的谦逊,而我则看到了他对于礼乐的敬而远之,甚至是束之高阁的某种态度。冉有似乎很少向夫子请教"仁"的话题,他只对实务感兴趣。事实上夫子对冉有的不满几乎都在这里。无论是"伐颛臾"、"旅于秦山"还是"赋税改革",几件大事在季氏身边的冉有都未力加劝阻,反而顺手推舟,以至于夫子骂冉有"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吹胡子瞪眼的神态毕现。有一回鲁国大夫孟武伯问到夫子对几个学生的评价,夫子几乎坦言不讳:"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这实在是他的心里话。冉有"退朝",对曰"有政",夫子则以国政、家事的区别微讽之,已见师徒两人的裂隙,亦有"春秋笔法"式的委婉规劝。但值得注意是,"冉子退朝"这一句,是编纂《论语》的冉有与弟子所写,并不是夫子的话,亦见冉有视家事为国政的态度始终未变。在名分与事实之间,冉有选择的是后者,这也代表了季氏以至更多诸侯的立场。从这个角度看,师生之间的一道裂痕其实喻示一个时代即将山崩地裂,业已无可挽回。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tzsg.com/39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