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IT世界,在知识的湖畔探索吧!
目前临床可及的吸入装置种类多样,不同装置有怎样的特点,如何根据不同装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吸入装置一直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也是临床的难点。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主任宋元林教授来给我们就上述的这些临床焦点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专家简介
一、不同吸入装置的特点
《医师报》:宋教授,您好。目前临床可及的吸入装置种类多样,不同装置有怎样的特点,如何根据不同装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吸入装置一直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首先可否请您先给我们介绍一下不同装置的特点?
宋元林教授:慢性气道疾病稳定期常用的吸入装置包括三大类:pMDI(压力定量吸入器),DPI(干粉吸入器)和SMI(软雾吸入器)。
pMDI:是一类将药物与抛射剂装于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密闭容器内制成澄明液、混悬液或乳浊液,使用时借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呈雾滴定量的喷出制剂。因其工作原理和机制1,pMDI具有如下特点:
pMDI输出的药物颗粒有初速度,药物颗粒进入气道的速度是由装置自身的初速度和吸入产生的药物颗粒运动速度所构成的合速度,当吸气流速过大会导致药物颗粒容易在上气道沉积,故气雾剂的初速度不宜过大。
因为pMDI输出的药物颗粒有初速度,故需要患者在按下药罐前即开始配合主动吸气,否则药物颗粒会在口咽部大量沉积,因此pMDI的使用对手口协调要求比较高2。
除此之外,pMDI内含抛射剂,存在冷氟利昂效应;且抛射剂对口咽部的刺激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咳嗽等不适,这些抛射剂的不良反应会干扰患者正常的药物吸入过程。
DPI:是利用患者的呼吸气流或动力装置将定量药物粉末气雾化后传递至肺部的一种肺部给药装置。因其工作原理和机制,DPI具有如下特点:
DPI为患者主动呼吸驱动,克服了pMDI对于手口协调高的要求,因此患者的装置使用技术容易掌握。
不含抛射剂,故不存在冷氟利昂效应,也无对咽喉的刺激作用。
DPI需要主动吸气的气流将药物携带离开装置进入肺内;需要吸气产生的湍流将药物分子和乳糖通过振荡分开从而产生更适合在肺内沉积的微细药物颗粒,故对患者的吸气流速有要求。
SMI: Respimat:液体在高压下从储液室中强制通过两个8 μm的喷嘴,所喷出的液体互相撞击,从而形成 “软雾” 。因其工作原理和机制,SMI具有如下特点:
SMI有释放的雾滴微细,运行速度慢,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但是因为SMI也是主动喷雾的吸入装置,故对于患者的手口协调能力也有较高要求,如患者吸入技术掌握不佳,最终会影响药物的实际吸入疗效。
二、如何选择合适的吸入装置
《医师报》:感谢宋教授您对于不同装置及其特点的介绍,从您的介绍当中我们看到确实临床上装置种类挺多,也各有特点,那么您可否给我们介绍一下临床上应该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吸入装置?
宋元林教授:前面跟大家讲了三种装置的作用机制,主要的原理,药物的吸入到下呼吸道需要掌握的一些关键点。总结一下,我们希望比较理想的吸入装置要具有以下特性:
1、首先手口协调要求较低。因为很多老年人,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或者是有中风的病人,手口协调性往往较差,有些患者还出现手的颤抖,所以对于药物的吸入有影响,最终影响吸入治疗的效果。
2、其次,干粉吸入器跟pMDI相比,装置的保存以及使用的方便性也更优,所以目前国内DPI吸入装置更普遍。如果是采用DPI的装置,我们既往认为装置需要吸气峰流速不要太高,但是近期有些研究测定了两千例慢阻肺患者的吸气峰流速,包括重度和极重度的患者,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的患者(>99%)能够达到30L/min,也就是说大多数患者都可以使用DPI-易纳器装置3。
3、希望颗粒直径是相对比较小,对这方面各个厂家的吸入装置都做了一些改进。
综合下来,目前市场上在使用的几款装置,特别是易纳器装置可能有这方面一些特点:
首先,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患者的吸气峰流速达到30L/min,患者吸气峰流速低也不影响易纳器的获益。
另外,它本身是DPI的装置,它对手跟口的协调性要求较低。
最后,使用只需三步,关键错误率低4。
所以综合各种因素,以易纳器这类装置为主的DPI,目前在慢阻肺治疗过程中能够被大多数患者接受,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深度解读
易纳器作为临床使用比较方便的干粉吸入器,具有使用简单方便,关键错误率低,输出稳定等特点。
1.易纳器使用简单:
只需打开—吸入—关闭三个步骤,且有剂量显示器,能清晰指示剩余剂量,可以提前提醒患者及时更换吸入器(图1)。
2.关键错误率低:
2.1 与MDI、都保、吸乐等众多市面常见吸入装置相比,使用易纳器,发生关键错误的慢阻肺患者比例明显降低(图2)4。
2.2与准纳器联合吸乐相比,使用易纳器的慢阻肺患者关键错误率更低(图3)5。
3.更显著的患者偏好:和其它吸入装置相比,更多患者更偏好使用易纳器4。
4.输出稳定:研究显示,易纳器对不同严重程度慢阻肺患者都可保持稳定输出(包括输出比例和微细颗粒比例)5。
参考文献
1.夏宗玲,游一中. 2011年江苏省药学大会暨第十一届江苏省药师周论文集.2011:157-161
2.文冰亭;赵荣生..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8.41-48
3.Anderson M. et al. A4302. Presented at ATS 2020, Philadelphia, USA
4.van der Palen J, et al. NPJ Prim Care Respir Med. 2016;26:16079.
5.Prime D, et al. ERS 2019. #PA4230 (Poster).
SE-CN-FVU-ADVR-200008
Exp Date: Aug 2022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tzsg.com/37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