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IT世界,在知识的湖畔探索吧!
前几天我写算力简史的时候,顺便整理了一份计算机技术的编年史(将近一万字)。今天发给大家,以供参考。
1614年,苏格兰人约翰·纳皮尔(John Napier)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提到他发明了一种可以计算四则运算和方根运算的精巧装置。
1623年,威廉·契克卡德(Wilhelm Schickard)制作了一个通过转动齿轮来进行操作,能进行六位以内数加减法,并能通过铃声输出答案的“计算钟”。
1625年,威廉·奥特雷德(William Oughtred) 发明计算尺。
1642年,法国数学家 布莱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 在计算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能进行八位计算。
1668年,英国人萨缪尔·莫尔(Samuel Morl)制作了一个非十进制的加法装置,适宜计算钱币。
1671年,德国数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Gottfried Leibniz)设计了一架可以进行乘法,最终答案可以最大达到16位。
1725年,法国人巴斯勒·布乔(Basile Bouchon)发明了打孔卡(穿孔卡),用于织布机。
1775年,英国 查理斯(Charles)制作成功了一台与莱布尼茨(Leibniz)计算机类似的机器,但更先进一些。
1776年,德国人马修·汗(Mathieus Hahn)成功制作了一台乘法器。
1801年,约瑟夫·玛丽·雅卡尔(Joseph Marie Jacquard)开发了一台能用穿孔卡片控制的自动织布机。
1820年,法国人 查尔斯·泽维尔·托马斯·德·科尔马(Charles Xavier Thomas de Colmar)制作成功第一台成品机械式计算机。
1822年,英国人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设计了差分机。
1832年,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和约瑟夫·克莱梅特(Joseph Clement) 制成了一个差分机的成品,可以进行6位数的运算。
1834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乔治·朔伊茨(George Scheutz)用木头做了一台差分机。
1834年,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设想制造一台通用的分析机。
1842年,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的差分机项目因为研制费用昂贵,被政府取消,但他自己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于分析机研究。
1843年,乔治·朔伊茨(George Scheutz)和他的儿子爱德华·朔伊茨(Edvard Scheutz) 制造了一台差分机,瑞典政府同意继续支持他们的研究工作。
1846年,传真机和电传电报机的发明人亚历山大·贝恩(Alexander Bain)将穿孔纸带技术引入自己的电报机,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
1848年,英国数学家乔治·布尔(George Boole)创立了布尔代数。
1853年,乔治·朔伊茨(George Scheutz)和他的儿子爱德华·朔伊茨(Edvard Scheutz) 制造成功了真正意义上的比例差分机,能进行15位数的运算。
1878年,美国纽约的西班牙人拉蒙·维里亚(Ramon Verea)制造成功桌面计算器。
1886年,美国芝加哥的多尔·菲尔特(Dorr Eugene Felt)制造了第一台用按键操作的计算器。
1888年9月8日,在英国《电气世界》杂志上,奥伯林·史密斯(Oberlin Smith)发表了最早的关于磁记录的观点,他建议:“采用磁性介质来对声音进行录制”。
1889年,多尔·菲尔特(Dorr Eugene Felt)推出桌面印表计算器。
1890年,赫尔曼·霍勒里斯( Herman Hollerith)借鉴了巴贝奇(Babbage)的发明,用穿孔卡片存储数据,并设计了机器。
1892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威廉·巴勒斯(William S. Burroughs)成功制作了一台比费尔特(Felt)的功能更强的机器,真正开创了办公自动化工业。
1896年,赫尔曼·何乐礼( Herman Hollerith)创办了制表机器公司(Tabulating Machine Company),也就是IBM公司的前身。
1898年,丹麦工程师瓦蒂玛·保尔森(Valdemar Poulsen)在自己的电报机中首次采用了磁线技术,使之成为人类第一个实用的磁声记录和再现设备。
1904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翰·安布罗斯·弗莱明(John Ambrose Fleming)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真空电子二极管。
1906年,查尔斯·巴贝奇的儿子亨利·巴贝奇(Henry Babbage)在门罗(R. W. Munro)的支持下,完成了父亲设计的分析机,但也仅能证明它能工作,而没有将其作为产品推出。
1906年,美国科学家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发明了真空三极电子管。
1924年,IBM公司正式成立。
1928年,德国工程师弗里茨·普弗勒默(Fritz Pfleumer)发明了录音磁带,可以存储模拟信号,标志着磁性存储时代的正式开启。
1932年,磁存储技术再次有了重大突破,奥地利工程师古斯塔夫·陶谢克(Gustav Tauschek)发明了磁鼓存储器。
1935年,IBM推出IBM 601机。这是一台能在一秒钟算出乘法的穿孔卡片计算机,大约造了1500台。这台机器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在商业意义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1937年,英国剑桥大学的艾伦·图灵(Alan M. Turing )出版了他的论文,并提出了被后人称之为”图灵机”的数学模型。
1937年,贝尔实验室的乔治·斯蒂比茨(George Stibitz)展示了用继电器表示二进制的装置。尽管仅仅是个展示品,但却是第一台二进制电子计算机。
1938年,贝尔实验室的克劳德·香农(Claude E. Shannon)发表了用继电器进行逻辑表示的论文。
1938年,德国柏林的康拉德·楚泽(Konrad Zuse)和他的助手们完成了一个机械可编程二进制形式的计算机,并将其命名为Z1。
1939年1月1日,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大卫·休利特(David Hewlet)和威廉·帕卡德(William Packard) 在他们的车库里创办了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
1939年11月,美国的约翰·阿塔那索夫(John V. Atanasoff)和他的学生克利福特·贝瑞(Clifford Berry) 完成了一台16位的加法器,这是第一台真空管计算机。
1939年,楚泽(Zuse)和施莱尔(Schreyer)开始在他们的Z1计算机的基础上发展Z2计算机,并用继电器改进它的存储和计算单元。
1939/1940年,施莱尔(Schreyer)利用真空管完成了一个10位的加法器,并使用了氖灯做存储装置。
1940年1月,贝尔实验室的塞缪尔·威廉(Samuel Williams)和斯蒂比兹(Stibitz)制造成功了一个能进行复杂运算的计算机,大量使用了继电器。
1941年,阿塔那索夫(Atanasoff)和学生贝瑞(Berry)完成了能解线性代数方程的计算机,取名叫”ABC”(Atanasoff-Berry Computer)。
1941年12月,德国祖斯(Zuse)制作完成了Z3计算机的研制,这是第一台可编程的电子计算机。
1943年1月,自动顺序控制计算机Mark I在美国研制成功。
1943年4月,马克斯·纽曼(Max Newman)、温·威廉斯(Wynn-Williams)和他们的研究小组研制成功”Heath Robinson”。这是一台密码破译机,严格来说这不是一台计算机。
1943年12月,最早的可编程计算机在英国推出,包括2400个真空管,目的是为了破译德国的密码。
1946年2月14日,美国人莫克利(JohnW.Mauchly)和艾克特(J.PresperEckert)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ENIAC”。
1946年,波兰发明家扬·亚历山大·拉奇曼(Jan A. Rajchman)发明了一种选择性静电记忆管——Selectron Tube。
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威廉·肖克利(William B. Shockley)、 约翰·布拉顿(John Bardeen) 和沃尔特·巴丁(Walter H. Brattain)发明了晶体管,开辟了电子时代新纪元。
1947年,弗雷迪·威廉姆斯(Freddie Williams)和汤姆·基尔伯恩(Tom Kilburn)发明了威廉姆斯-基尔伯恩管(Williams–Kilburn tube)并商用。
1947年,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菲厄(Frederick Viehe)第一个申请了磁芯存储器的专利。
1948年,华裔传奇科学家王安发明了“脉冲传输控制装置(Pulse transfer controlling device)”,实现了对磁芯存储器的读后写(Write-after-Read)。
1949年,剑桥大学的威尔克斯(Wilkes)和他的小组建成了一台存储程序的计算机 EDSAC,但输入输出设备仍是纸带。
1950年,软磁盘由东京帝国大学的中松义郎(Yoshiro Nakamats)发明,其销售权由IBM公司获得,由此开创了存储时代新纪元。
1950年,英国数学家和计算机先驱艾伦·图灵(Alan M. Turing )发表《计算机器与智能》,最先讨论计算机与智能的关系,并提出认定机器智能的“图灵测试”。
1951年,磁带首次被用于商用计算机上存储数据,在UNIVAC计算机上作为主要的I/O设备。
1951年,格蕾丝·莫瑞·霍珀(Grace Murray Hopper)完成了高级语言编译器。
1951年,美国空军的第一个计算机控制实时防御系统Whirlwind研制完成。
1951年,普雷斯伯·埃克特(J. Presper Eckert) 和约翰·莫奇利(John Mauchly)设计了第一台商用计算机系统 UNIVAC-1,用于人口普查。
1952年,IBM发布了一台全新的磁带存储设备(型号726),与IBM 701计算机一起销售。
1952年,约翰·冯·诺依曼(Von Neumann)领导设计并完成电子离散变量计算机EDVAC (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Computer)。
1953年,磁芯存储器被开发出来。
1954年,IBM的约翰·巴克斯(John Backus)开始牵头开发FORTRAN (FORmula TRANslation),后于1957年完成。这是一种适合科学研究使用的计算机高级语言。
195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教授提出了time-sharing(分时)的技术理念,希望借此可以满足多人同时使用一台计算机的诉求。
1956年,第一次有关人工智能的会议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召开。计算机科学家约翰·麦卡锡说服与会者接受“人工智能”一词作为本领域的名称。人工智能正式诞生。
1956年,美国Bosch Arma公司的华裔科学家周文俊(Wen Tsing Chow),正式发明了PROM(Programmable ROM,可编程ROM)。
1956年9月14日,人类历史上第一块硬盘的IBM 350 RAMAC发布。
1957年,IBM开发成功第一台点阵打印机。
1957年,罗森布拉特(Frank Rosenblatt)提出了模拟人脑神经网络的感知机模型。
1957年9月18日,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等八个年轻人一起向肖克利提交辞呈,被称为“叛逆八人帮”(traitorous eight)。后来,他们创办了仙童半导体。
1958年9月12日,德州仪器的杰克·基尔比(Jack St. Clair Kilby)发明了基于锗基底扩散工艺的集成电路。
1959年1月,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发明了硅基底平面工艺的集成电路。
1959年,格蕾丝·莫瑞·霍珀(Grace Murray Hopper)开始开发COBOL (COmmon Business-Orientated Language)语言,完成于1961年。
1959年,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Mohamed M. Atalla(默罕默德·阿塔拉,埃及裔)与Dawon Kahng(姜大元,韩裔)共同发明了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
1960年,第一个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 ALGOL 推出。
1961年,IBM的肯尼斯·艾佛森(Kennth Iverson)推出APL编程语言。
1961年,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在麻省理工学院一百周年纪念庆典上,首次提出了Utility Computing(公共计算服务)的概念
1962年,IBM发布了第一个可移动硬盘驱动器1311,它有六个14英寸的盘片,可存储2.6MB数据。
1963年1月1日,IEEE协会诞生。它的前身是AIEE(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成立于1884年)和IRE(无线电工程师协会,成立于1912年)。
1963年,DEC公司推出第一台小型计算机 PDP-8。
1964年,IBM公司发布PL/1编程语言。
1964年,IBM公司发布IBM 360首套系列兼容机。
1964年,DEC公司发布PDB-8小型计算机。
1964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通用电器公司(GE)及麻省理工学院(MIT)合作,提出了一个超级分时操作系统Multics OS的开发计划。
1964年,德裔美国科学家约瑟夫 维森鲍姆(Joseph Weizenbaum)开发了一个名为ELIZA的机器人,是最早的聊天机器人,实现了计算机与人通过文本的交流。
1965年4月19日,仙童半导体公司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摩尔定律”,处理器的性能每年提高一倍。后来其内容又发生了改变。
1965年,美国加州大学工程师扎德(Lofti Zadeh)创立模糊逻辑,用来处理近似值问题。
1965年,托马斯·库尔茨(Thomas E. Kurtz)和约翰·凯门尼(John Kemeny)完成 BASIC(Beginners All Purpose Symbolic Instruction Code)语言的开发。
1965年,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glas Englebart)提出鼠标器的设想,但没有进一步的研究。
1965年,第一台超级计算机 CD6600 开发成功。
1965年,美国物理学家罗素(Russell)发明了第一个Compact Disk/CD(数字-光学记录和回放系统)
1966年,美国计算机协会(ACM)设立了图灵奖(Turing Award),被称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
1967年,姜大元与Simon Min Sze(施敏,华裔)提出,基于MOS半导体器件的浮栅,可用于可重编程ROM的存储单元。
1967年,尼古拉斯·沃斯(Niklaus Wirth)开始开发 PASCAL 语言,于1971年完成。
1968年,罗伯特·诺伊斯和戈登·摩尔创办了英特尔(INTEL)公司。
1968年,西蒙·派珀特(Seymour Papert)和他的研究小组在麻省理工学院开发了LOGO语言。
1968年,美国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研发成功世界上第一台智能机器人Shakey。
1969年,美国超微半导体公司(AMD)成立。
1969年,ARPANET计划开始启动,这是现代Internet的雏形。
1969年4月7日,第一个网络协议标准RFC推出。
1970年,第一块RAM芯片由INTEL推出,容量1K。
1970年,贝尔实验室肯·汤普森(Ken Thomson)和丹尼斯·里奇(Dennis Ritchie)开始开发UNIX操作系统。
1970年,Forth编程语言开发完成。
1970年,Internet的雏形ARPAnet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 基本完成。开始向非军用部门开放,许多大学和商业部门开始接入。
1970年,IBM公司的研究员埃德加·弗兰克·科德(Edgar Frank Codd),通过一篇名为《大型共享数据库数据的关系模型》的论文,开启了关系数据库时代。
1971年,英特尔公司的多夫·弗罗曼(Dov Frohman,以色列裔),率先发明了EPROM(user-erasable 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1971年,PASCAL语言开发完成。
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自己的2048位EPROM产品——C1702,采用p-MOS技术。
1971年11月15日,特德·霍夫(Marcian E. Hoff)在INTEL公司开发成功第一块微处理器4004。
1972年,日本电工实验室的Yasuo Tarui、Yutaka Hayashi和Kiyoko Naga,共同发明了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
1972年,C语言的开发完成。其主要设计者是UNIX系统的开发者之一 丹尼斯·利奇 (Dennis Ritche)。
1972年,惠普(Hewlett-Packard)发明了第一个手持计算器。
1972年4月1日,INTEL推出8008微处理器。
1973年,肯·汤普森(Ken Thomson)和丹尼斯·里奇(Dennis Ritchie)正式发表论文,宣布了UNIX的存在。
1973年,IBM发明了Winchester(温彻斯特)硬盘3340,使用了密封组件、润滑主轴和小质量磁头。
1974年,第一个具有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CLIP-4推出。
1974年,INTEL发布其8位的微处理器芯片8080。
1974年12月,MITS发布Altair 8800,是第一台商用个人计算机,价值397美元,内存有256个字节。
1975年,比尔·盖茨(Bill Gates)和保罗·艾伦(Paul Allen)完成了第一个在MITS 的Altair计算机上运行的BASIC程序。
1975年,IBM公司发布了自己的激光打印机技术。
1975年,比尔·盖茨(Bill Gates)和保罗·艾伦(Paul Allen)创办微软(Microsoft)公司。
1975年,IBM公司正式发布IBM 5100。
1975年,MITS电脑公司推出了基于Intel 8080芯片的Altair 8800微型计算机。
1976年,美国的DR公司成功研制出CP/M(Control Program/Monitor,控制程序/监控)操作系统,专门用于搭载了8080芯片的微型计算机(包括Altair 8800)。
1976年,斯蒂夫.沃兹 尼亚克(Stephen Wozinak)和 斯蒂夫.乔布斯(Stephen Jobs)联合创办苹果计算机公司。并推出其Apple I计算机。
1976年,Zilog公司推出Z80处理器,是8位微处理器。CP/M就是面向其开发的操作系统。许多著名的软件如:Wordstar 和dBase II基于此款处理器。
1976年,6502,8位微处理器发布,专为Apple II计算机使用。
1976年,Cray 1诞生。它是第一台商用超级计算机,集成了20万个晶体管,每秒进行1.5亿次浮点运算。
1977年,伯克利大学的研究生比尔·乔伊(Bill Joy),将UNIX程序整理到磁带上,推出了BSD版本。BSD,就是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伯克利软件发行版)。
1977年5月,Apple II型计算机发布。
1978年,Cambridge Processor Unit在英国剑桥诞生,它是ARM公司的前身。
1978年,Commodore Pet发布,8K RAM,盒式磁带机,9英寸显示器。
1978年6月8日,英特尔发布16位微处理器8086。
1979年,让·伊克比亚(Jean Ichbiah)开发完成Ada计算机语言,以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员阿达·奥古斯塔(Ada Augusta)命名。
1979年6月1日,英特尔发布了8位的8088微处理器。
1979年,Commodore PET发布了采用1MHz的6502处理器。
1979年,摩托罗拉公司发布68000微处理器,主要供应Apple公司的Macintosh,后继产品68020用在Macintosh II机型上。
1979年,Oracle数据库诞生。
1980年,日本索尼开发了3.5寸软盘,并成为市场标准。
1980年,IBM推出了第一块GB级别的存储硬盘。
1980年,成立于1979年的希捷(Seagate)发明了一款便宜的硬盘产品。
1980年10月,MS-DOS/PC-DOS开发工作开始了。
1981年,英特尔发布的80186/80188芯片。
1981年4月,美国奥斯本计算机公司推出世界第一台便携式计算机“奥斯本1(Osborne 1)”。
1981年7月27日,微软正式推出了MS-DOS系统(DOS是Disk Operating System,磁盘操作系统)。
1981年8月12日,IBM发布其个人计算机IBM-PC,售价2880美元。
1981年8月12日,MDA(Mono Display Adapter, text only)能够显示文本的单色显示器随IBM-PC机发布。
1981年,MS-DOS 1.0,PC-DOS1.0发布。
1981年,ISA(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总线标准发布。
1982年,索尼(Sony)和飞利浦(Phillips)发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商用CD音频播放器CDP-101,光盘开始普及。
1982年,基于TCP/IP协议的INTERNET初具规模。
1982年,基于6502微处理器的计算机大受欢迎,特别是在学校大量普及。
1982年1月,Commodore 64计算机发布,价格为595美元。
1982年2月,Intel 80286正式发布。时钟频率提高到20MHz。
1982年,康柏(Compaq)公司发布了其IBM-PC兼容机。
1982年,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标准制定,允许计算机连接标准的类似键盘数字乐器。
1982年,索尼(Sony)和飞利浦(Phillips)公布了压缩音频的红皮书,很快得到欧美的认同。
1982年4月,Sinclair ZX Spectrum发布,基于Z80芯片,时钟频率3.5MHz。能显示8种颜色。
1982年5月,IBM推出双面320K的软盘驱动器。
1983年,全球首款采用GUI界面的商业计算机产品Apple Lisa正式推出。
1983年,苏格兰公司Rodime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3.5英寸硬盘。
1983年,经过长达十年的开发与测试,IBM正式发布了Database2(DB2)数据库。
1983年3月8日,IBM推出增强版IBM PC/XT,第一次在PC上配备了硬盘。
1984年,英国Psion公司发布了自己的袖珍电脑产品——Psion Organizer。
1984年1月24日,苹果公司发布Macintosh(麦金托什,麦金塔)。
1984年,IBM推出IBM PC/AT,搭配MS-DOS 3.0版。
1984年,理查德·马修·斯托曼发起了自由软件体系GNU(GNU is not unix)。他还组织成立了FSF(自由软件基金会),起草了GPL(通用公共许可证)。
1984年,日本科学家舛冈富士雄在IEEE国际电子元件会议上,正式公开发表了自己的发明(NOR Flash)。
1984年,SUN公司联合创始人约翰·盖奇(John Gage)提出 “网络就是计算机(The Network is the Computer)”的重要猜想,用于描述分布式计算技术带来的新世界。
1984年,DNS(Domain Name Server)域名服务器发布,互联网上有1000多台主机运行。
1984年,惠普(Hewlett-Packard)发布了优异的激光打印机,HP也在喷墨打印机上保持领先技术。
1984年1月,苹果公司的Macintosh发布。基于Motorola 68000微处理器,可以寻址16M。
1984年3月,RIM公司正式成立,旗下品牌有BlackBerry(黑莓)。
1984年9月,苹果公司发布了有 512Kb 内存的Macintosh。
1984年,康柏公司(Compaq)开始开发IDE接口,可以更快的速度传输数据,并被许多同行采纳。
1985年,乔布斯被赶出苹果公司后,创办了NeXT公司。
1985年,索尼(Sony)和飞利浦(Phillips)合作推出CD-ROM驱动器。
1985年,EGA标准(增强图形适配器)推出。
1985年3月,MS-DOS 3.1、PC-DOS 3.1,这是第一个提供部分网络功能支持DOS版本。
1985年10月17日,Intel 80386 DX推出。
1985年11月,微软正式发布Windows 1.0。
1986年1月,苹果公司发布较高性能的Macintosh,有四兆内存,和SCSI适配器。
1986年9月,Amstrad Announced发布便宜且功能强大的计算机Amstrad PC 1512。
1987年,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计算机系的安德鲁·塔能鲍姆教授(Andrew S. Tanenbaum,也译为谭宁邦)自行开发与Unix兼容的操作系统MINIX。
1987年,Connection Machine超级计算机发布,采用并行处理,每秒钟2亿次运算。
1987年,英国数学家迈克尔·巴恩 斯利(Michael Barnsley)找到图形压缩的方法。
1987年,苹果公司发布Macintosh II,基于Motorola 68020处理器。
1987年4月2日,IBM推出PS/2系统。
1987年,IBM发布VGA技术。
1987年,IBM发布自己设计的微处理器8514/A。
1987年,舛冈富士雄继NOR Flash之后,又发明了NAND Flash。
1987年8月,AD-LIB 声卡发布。
1987年10月,Compaq DOS (CPQ-DOS) v3.31发布。
1988年,英特尔基于舛冈富士雄的发明,生产了第一款商用型256KB NOR Flash闪存产品,用于计算机存储。
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艾尔伯·费尔(Albert Fert)和彼得·格林贝格(Peter Grunberg)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
1988年,艾利·哈拉里(Eli Harari)等人,正式创办了SanDisk公司(闪迪,当时叫做SunDisk)。
1988年,XMS标准(扩展内存标准,eXtended Memory Standard)建立。
1988年,EISA标准(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nhanc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建立。
1988年6月6日,80386 SX为了迎合低价电脑的需求而发布。
1988年9月,IBM PS/20 286发布,基于80286处理器,没有使用其微通道总线,但其他机器仍然继续使用这一总线。
1988年10月,Macintosh Iix发布,基于Motorola 68030处理器。
1989年,SunDisk公司提交了系统闪存架构专利(“System Flash”),结合嵌入式控制器、固件和闪存来模拟磁盘存储。
1989年,日本东芝公司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NAND Flash产品。
1989年,闪存行业知名公司M-Systems公司诞生。他们首次提出了闪存盘的概念,也就是后来的闪存SSD硬盘。
1989年,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创立World Wide Web雏形,这大大促进了Internet的发展。
1989年,索尼(Sony)和飞利浦(Phillips)发布CD-I标准。
1989年1月,Macintosh SE/30 发布,基于新型68030处理器。
1989年3月,E-IDE标准确立,可以支持超过528MB的硬盘容量,可达到 33.3 MB/s 的传输速度,并被许多CD-ROM所采用。
1989年4月10日,80486 DX发布,集成120万个晶体管。其后继型号时钟频率达到100MHz。
1989年11月,Sound Blaster Card(声卡)发布。
1990年,SVGA标准确立。
1990年,Acorn公司为了和苹果合作,专门成立了一家公司,名叫ARM。
1990年3月,Macintosh Iifx发布,基于68030CPU,主频40MHz,使用了更快的SCSI接口。
1990年5月22日,微软发布Windows 3.0,兼容MS-DOS模式。
1990年10月,Macintosh Classic发布,有支持到256色的显示适配器。
1990年11月,第一代MPC(多媒体个人电脑标准)发布。
1991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林纳斯·托瓦兹(Linus Torvalds)成功编写出了拥有10000行代码的Linux内核(Linux kernel)。
1991年,SunDisk公司推出了世界上首个基于FLASH闪存介质的ATA SSD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容量为20MB,尺寸为2.5英寸。
1991年5月,Sound Blaster Pro发布。
1991年6月,比尔·盖茨表示DOS5.0是DOS终结者,今后将不再花精力于此。
1992年,Windows NT发布,可寻址2G RAM。
1992年4月,Windows 3.1发布。
1992年6月,Sound Blaster 16 ASP发布。
1993年,数码设备公司Palm在美国正式成立,致力于PDA的研发和生产。
1993年,美国苹果公司正式推出了Newton PDA产品。
1993年,Internet开始商业化运行。
1993年,Novell并购Digital Research, DR-DOS成为Novell DOS。
1993年,英伟达(Nvidia)公司在美国硅谷成立。美籍华人Jensen Huang(黄仁勋)是创始人兼CEO。
1993年3月22日,Pentium发布,集成了300多万个晶体管。初期工作在60-66MHz。每秒钟执行1亿条指令。
1993年5月,MPC标准2发布。CD-ROM传输率要求300KB/sec,在320*240的窗口中每秒播放15帧图像。
1993年7月27日,Windows NT正式发布。
1994年3月7日,英特尔发布90-100 MHz Pentium(奔腾)处理器。
1994年4月,MS-DOS 6.22版发布。这是一个经典的版本。
1994年,闪迪公司第一个推出CF存储卡(Compact Flash)。
1994年,Netscape 1.0 浏览器发布。
1995年,M-Systems发布了基于NOR Flash的闪存驱动器——DiskOnChip。
1995年,IBM牵头将高容量光盘标准统一合并成为DVD,重新定义为Digital Versatile Disc(数字多用途光盘)。
1995年8月23日,微软公司正式发布Windows 95。
1996年,史蒂夫·乔布斯回归苹果公司。
1996年,东芝推出了SmartMedia卡,也称为固态软盘卡。
1996年,微软正式推出了Windows CE 1.0。
1996年1月,Netscape Navigator 2.0发布,这是第一个支持JavaScript的浏览器。
1996年,康柏(Compaq)公司的一群技术主管在讨论计算业务的发展时,首次使用了Cloud Computing这个词,他们认为商业计算会向Cloud Computing的方向转移。
1996年,Windows 95 OSR2发布,修复了部分BUG,扩充了部分功能。
1997年1月8日,Intel发布Pentium MMX,对游戏和多媒体功能进行了增强。
1997年4月,IBM的深蓝(Deep Blue)计算机战胜人类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
1997年5月7日,Intel发布Pentium II处理器,增加了更多的指令和更多CACHE。
1998年,VMware公司成立,并首次引入X86的虚拟技术。
1998年6月,Psion Software与诺基亚、爱立信和摩托罗拉联合,共同成立了Symbian Ltd.(塞班公司)。
1998年6月25日,微软公司发布Windows 98。
1998年9月4日,谷歌公司(Google)成立。
1999 年,salesforce.com公司成立。
1999年1月25日,Linux Kernel 2.2.0发布。
1999年2月22日,AMD公司发布K6-III 400MHz,集成2300万个晶体管、socket 7结构。
1999年7月,苹果公司在其推出的新一代iBook笔记本电脑中首次引入Wi-Fi。
1999年8月,因为MMC可以轻松盗版音乐,东芝公司对其进行了改装,添加了加密硬件,并将其命名为SD(Secured Digital)卡。
2000年,微软公司推出了32位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 2000(内核版本号Windows NT 5.0)。
2000年,M-Systems和Trek公司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商用USB闪存驱动器,也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U盘。
2000年3月10日,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
2000年9月14日,微软发布了Windows Me(Windows Millennium Edition)。
2001年6月,塞班公司发布了Symbian S60(Series60)平台,主要面向智能机。
2001年10月25日,微软推出Windows XP。
2002年,亚马逊启用了Amazon Web Services(AWS)平台。
2003年6月23日,微软正式推出了Windows Mobile 2003(最初命名为Pocket PC 2003,基于Windows CE 4.x内核)。
2003年10月,安迪·鲁宾等人在加州硅谷共同创立了Android Inc.。
2004年2月4日,Facebook(脸书)成立。
2006年,Google高级工程师克里斯托夫·比希利亚第一次向Google董事长兼CEO埃里克·施密特提出“云端计算”的想法。
2006年,深度学习(多层神经网络+机器学习新方法)被提出,带动整个人工智能领域快速发展。
2006年3月21日,Twitter(推特)成立。
2006年8月,英特尔公司正式发布了第一代Core架构处理器,产品命名也正式更改为酷睿。
2006年8月9日,在搜索引擎大会(SES San Jose 2006)上,埃里克·施密特提出了“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
2007年,日立(2003年收购了IBM硬盘事业部)率先推出了TB级别的硬盘,是存储技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07年1月9日,在Macworld 2007大会上,史蒂夫·乔布斯正式发布了第一代iPhone。
2007年11月5日,Google公司正式向外界展示了Android操作系统。
2008年,从MMC开始发展起来的eMMC,成为智能手机存储的主流技术。
2010年,惠普以12亿美元收购Palm,HP品牌取代Palm,webOS也成为惠普PDA的操作系统之一。
2010年,伯克利分校的David Patterson教授牵头完成了RISC-V的指令集开发。
2010年2月,微软正式向外界展示了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
2011年,UFS(Universal Flash Storage,通用闪存存储)1.0标准诞生。
2011年10月5日,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因病去世。
2012年,三星推出了第一代3D NAND闪存芯片。
2012年4月,Facebook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Instagram。
2012年6月21日,微软发布Windows Phone 8。
2013年6月1日,美国“棱镜计划”曝光。
2013年9月2日,微软宣布收购诺基亚手机部门。
2014年,谷歌公司(Google)收购DeepMind。
2014年2月1日,Facebook收购WhatsApp。
2015年7月29日,微软在全球发布了Windows10操作系统。
2016年,微软宣布将262亿美元收购LinkedIn。
2016年,西部数据收购了闪迪。
2016年7月,日本软银正式宣布将以320亿美元收购ARM。
2016年3月,谷歌旗下DeepMind公司开发的阿尔法围棋(AlphaGo)以总比分4:1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
2020年1月,Wi-Fi联盟正式公布了Wi-Fi 6E标准,从现有的2.4GHz和5GHz频段扩展至6GHz频段。
2021年,美国IBM提出“存储级内存〞(SCM, Storage-Class Memory)的概念。
2021年6月24日,微软公司(Microsoft)发布Windows 11操作系统。
2021年5月1日,Facebook表示将转型成一家元宇宙公司。
2022年10月27日,埃隆·马斯克以440亿美元收购Twitter的交易完成。
2022年11月30日,OpenAI研发的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发布。
在线版可以通过下面的海报二维码打开,后续不定期更新。
内容比较多,难免错漏。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另外,后续我会再整理一份中国计算机发展史,敬请关注。
参考文献:
1、《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汇总》,网络;
2、《算力发展简史》, 庐山真容;
3、维基百科、百度百科;
之前我还发过一个通信技术的编年史,也可以参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tzsg.com/36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