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审案行刑为什么要往地上丢令签? | “典”亮法治

古代审案行刑为什么要往地上丢令签? | “典”亮法治来源 广东政法 为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省委政法委联合南方网推出 典 亮法治 栏目 生动讲述中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故事 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欢迎大家来到IT世界,在知识的湖畔探索吧!

【来源:广东政法】

古代审案行刑为什么要往地上丢令签? | “典”亮法治

欢迎大家来到IT世界,在知识的湖畔探索吧!

为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省委政法委联合南方网推出《“典”亮法治》栏目,生动讲述中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故事,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出处

清·余怀《板桥杂记·上卷·雅游》:

乐户统于教坊司,司有一官以主之,有衙署,有公座,有人役、刑杖、签牌之类,有冠有带,但见客则不敢拱揖耳。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八·诗谳:

先生标朱签,立拘南郭某肆主人。

典故

古代审案行刑为什么要往地上丢令签? | “典”亮法治

图源网络

令签是古代衙门公案上放在签筒里的一件器物,一般以竹、木削制而成。在古代,官员们需要一种有效的工具来传达命令和指示,以确保政令畅通和行政高效。令签作为一种具有权威性和正式性的凭信,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衙门官员在审理案件时,通常会从签筒里抽出一枚令签抛之于地,衙役便去逮捕犯人、对犯人持棍行刑或者押解入狱。在令签的正面书有“某正堂行”,“某”通常代表具体的官职或官员的姓氏,以表明该令签是由哪位官员发出的;而“正堂”则是对官员职位的一种尊称,是地方行政机构中的最高长官,通常指的是知府、知州、知县等一定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具有决策和执行权力。

相传,令签有不同种类。以签头颜色分,可以分为红头签和绿头签。红头签,又称为朱签、火签,用于要求衙役等人员火速办理公务,如拘捕犯人。绿头签,又称为刑签,用于执行刑罚,如监禁、斩首等。绿头签,一般当堂宣布,衙门官员抽出令签抛之于地后,衙役立即奉签施刑。无论是红头签还是绿头签,衙役在执行完毕后,令签须缴回销差。

古代审案行刑为什么要往地上丢令签? | “典”亮法治

点评

“令签”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司法权威和司法公正的重视。令签作为司法人员行动的文书依据,既彰显了其司法活动的权威与正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程序正义;其“掷地有声”的掷发动作,既起到了向犯人送达裁判结果的作用,又公开地向民众传递出法律不容置疑的强烈信号,从而强化了司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与此同时,令签作为证据保存,也为后续的司法审查提供了依据,从而有助于维护法律的公正性。

如今,“令签”制度早已被废止,而其中的司法权威和司法公正追求在我国众多法律制度中仍有所体现。如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公安机关逮捕人的时候,必须出示逮捕证。”又如第二百六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罪犯被交付执行刑罚的时候,应当由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在判决生效后十日以内将有关的法律文书送达公安机关、监狱或者其他执行机关。”由此,明确了刑事诉讼采取强制措施、执行刑罚必须要有相应法律文书依据,从而确保司法权威和司法公正。

典故来源

《板桥杂记:续四种》| 北京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

《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图源网络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tzsg.com/103863.html

(0)
上一篇 2025年 1月 10日 下午9:45
下一篇 2025年 1月 11日 上午7: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YX

mu99908888

在线咨询: 微信交谈

邮件:itzsgw@126.com

工作时间:时刻准备着!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