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IT世界,在知识的湖畔探索吧!
因为年少无知,“三表”过眼如烟
很早就有过《三表》的印象,粗略浏览并未深究,因为无知。
那是2005年在书法纵横网上的一篇文章,说新发现《三表》中的《让宪部尚书表》拓片残卷,比市面上流传的版本好。由此,我也看到了《三表》旧拓。
在权威著述和常规资料中,包括朱关田先生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颜真卿》两卷中,《三表》都没有收录。
笔者至今没有搞清楚三个问题,也在此一并求教方家:
1,为什么早已有之的《三表》没有得到重视?它是假的吗?
2,为什么说新发现的《让宪部尚书表》残拓比旧拓好?旧拓不好吗?
3,为什么这么好的帖子,始终没有落入学习者的眼中?
正像《西亭记》惊天问世一样,让我们带着惊奇而审视的目光,就当它是刚刚出土,抛弃全部成见,以事实为研究对象,看看这《三表》的真面目。
“三表”文意动人,文采斐然
三表是颜真卿《谢晋王曹王侍读赠华州刺史表》、《谢兼御史大夫表》、《让宪部尚书表》,三个墨迹刻本合为一册,称《三表》。下录全文,笔者均以帖为准,参考《全唐文》336卷,以纠正网上流传的颇多错讹。
谢晋王曹王侍读赠华州刺史表(即全唐文《谢赠官表》)
臣某言:伏奉二月十七日恩制,臣亡祖故曹王属、曹王晋王侍读先臣昭甫特蒙圣恩,超赠使持节华州诸军事华州刺史。天兹锡类,泉壤疏荣,捧戴殊私,阖门感庆。中谢。窃以臣亡祖伏膺文儒,克笃前烈,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特为伯父故秘书监先臣师古之所赏爱。师古每有注释,未尝不参预焉。又与学士令狐德棻等同侍天皇,得备顾问。有时无命,夭阏盛年。臣亡父故薛王友先臣惟贞、亡伯故濠州刺史先臣元孙等,并襁褓苴麻,孤提未识,养於舅氏殷仲容,以至成立。臣堂兄故卫尉卿兼御史中丞杲卿,即元孙之子,及臣兄弟等,幸承贻厥之训,遭遇明圣之朝,各以微诚,皆蒙殊奖。杲卿虽死,为不朽矣。臣亦何人,屡叨荣禄,夙夜祗惧,惭戴已深。不谓霈泽曲霑褒赠,俯及特蒙加等之礼,实为非常之恩。感戴屏营,万死非报,无任战荷之至。谨因中使内谒者监张抱诚冒死陈谢以闻。
谢兼御史大夫表
臣某言:伏奉今日制书,以臣兼御史大夫,本官如故。恩荣累及,成命曲临,捧戴殊私,惭惶靡据。中谢。臣孱微有素,抗直无闻。比守平原,困於凶贼,不能死节,负义归朝。斧钺之诛,甘心待命;崇高之位,不次频叨。孟夏之中,始操刑柄;数旬之内,兼总宪司。抚已缺如,负乘斯甚,将何以明刑天下,振举朝纲?臣闻秦汉之时,凡有制诏,皆下丞相、御史府。人到於今,称为副相。东方朔举自古圣贤以次百官,乃以孔某为御史大夫,则知其官何可妄授!况列曹尚书,古之常伯,如天之有斗,岂易其人?昨以表辞,非敢矫举,恐烦天听僶俛就班。候隙请间,方拟牢让,不图荣宠,又集微躯。圣恩频繁,固令即上,陈请莫遂,惶惧益深。又臣窃见近日朝列之内,或有身兼数官,苟贪利权,多致颠覆,害政非一,妨贤实多。臣尝忿之,其忍自冒,无任恳迫屏营之至。谨诣阁门陈谢以闻,倘天聪听卑,犹冀少回恩命,停臣一职,别授忠贤,则虽死犹生,期於毕力。臣某云云。
让宪部尚书表
臣某言:臣闻无功受赏,为善不劝;有罪不罚,为恶罔辨。陛下克复之期,匪朝伊夕。至如赏罚二柄,事在必行,苟或不明,於何取则?臣以愚懦,叨守平原。属逆贼安禄山背叛圣恩,扰犯河洛。臣堂兄杲卿,以常山太守首开土门,臣与河北诸郡因之固守。人臣本分,夫有何功?上皇授臣户部侍郎兼知招讨采访等使,已失人望。缘贼未灭,遂不敢辞。又令李光弼、郭子仪、贺兰进明等,与臣计会,同讨凶逆。三数月间,河北向定。属潼关失守,大驾西巡,光弼等却入土门,诸郡危逼。陛下御极,又录臣无功,宠以非次,常伯亚相,一时猬集。兄允南、弟允臧等,连荣台省,一男三侄,皆授好官。在臣一门,叨幸斯极,殒身碎首,无以上报。臣常使判官钜鹿郡南和县丞贾载、侄男永王府典军广成,及行官邓昌珍、杨神功、裴法成等十馀人,将彩物绢帛,相继渡海,与刘正臣计会,共和三蕃。正臣等克期南来,行已有日。属逆贼史思明、尹子奇等乘其未至,悉力急攻,诸郡无援,相次陷没。皆由臣孱懦无谋,致此颠(越)沛,诚合殉命危难,死守孤城。以为归罪阙庭,愈於受擒贼手,所以僶俛,偷生过河。缘刘正臣使杨神功将牒与臣,索兵马及盘瓶锦张(帐),令应接奚契丹等。不与其勾当,伏恐陛下贻忧。又恩敕先超授吴郡同士郑毓乐安郡太守,令於江淮南两道度僧道,取钱与臣召募士马,令应接河北。臣由此未获,即赴行在,遂至广陵、丹阳等郡,各与采访使计会,竟不得兵马。即累奉圣旨,许臣入奏。行至武当郡,又奉恩命,除臣宪部尚书,兼令使者送告身与臣。捧戴殊私,不任惶惧。陛下纵含弘善贷,不忍明刑,在臣靦冒至深,胡颜自处?臣忝为大臣,系国休戚。损臣益国,臣受其益;损国益臣,臣受其损。若受任失守,还朝屡迁,示国无刑,於臣大损。非敢外饰,实披至诚。又臣名节虽微,任位颇重。为政之体,必在律人,恩先逮下,罚当从上。今罪一人,则万人惧。若怙於宠,四海何瞻?伏愿陛下重贬臣一官,以示天宪,使天下知有必行之法,则知有必赏之令,宠荣过於尚书远矣。无任恳悃之至。
这三表,是颜真卿在撤离平原郡,南渡以后再奉命北上凤翔与肃宗朝廷汇合的路途中以及回朝以后,不断得到封官晋爵的谢让奏表,时间在至德二年(757年)。肃宗由灵武进驻凤翔,其时,满朝文武不过30人,肃宗以郭子仪为兵部尚书,李光弼为户部尚书,颜真卿为宪部尚书,当时颜真卿从襄阳北上途经武当,接到任命,立即上表,简述了从颜杲卿收复土门以后自己的所作所为,认为失守平原有责,偷生南渡有愧,未能实现朝廷的期待,“伏愿陛下重贬臣一官,以示天宪,使天下知有必行之法,则知有必赏之令”。过了两个月,又受命兼任御史大夫一职,再度上表辞让,“臣窃见近日朝列之内,或有身兼数官,苟贪利权,多致颠覆,害政非一,妨贤实多”。
笔者知道古人受官必谢,多有辞让,但像颜真卿这样的辞让,实在令人肃然起敬。不仅极力推让而且条陈以理,比如:
“臣忝为大臣,系国休戚。损臣益国,臣受其益;损国益臣,臣受其损。若受任失守,还朝屡迁,示国无刑,於臣大损。非敢外饰,实披至诚。又臣名节虽微,任位颇重。为政之体,必在律人,恩先逮下,罚当从上。今罪一人,则万人惧。若怙於宠,四海何瞻?”
古今圣贤,如真卿者,实不多见。
昭昭真迹,难得好帖,写法动人,不学为憾
此帖必为颜真卿真迹,临写过《祭侄稿》、《争座位稿》即知。无论是点画习惯、结字特征还是行文节奏,断然不可能为他人杜撰。或有多个版本流传世间,但必定有一个原本墨迹。而且,经过比照,版本之间差异极小,只是拓工略有工拙之别。
所谓《让宪部尚书表》残拓,比旧拓本好,笔者不认可,因为,残拓虽然有些刻口较为清晰,但是笔锋修饰、线条描画处较多,反而失去了神采,不够自然,特别是,很多枯笔处填实,实为不可取。所以笔者认为,现行旧拓本好过残拓本。
左为旧拓本,右为残拓本,显然出于一个底本,但摹刻传拓之优劣,一望可知
通过对比,我的结论是,《三表》旧拓传神地再现了颜真卿的书法风貌,其流传拓本也属善本,在残拓之上。
这三表,其书写状态极为饱满,其中,《让宪部尚书表》最为激越,全篇顿挫抑扬,委婉陈述处恭谨流畅,感恩辞让处情绪激昂,尤其写到“示国无刑”处,大字重笔,几用渴墨,真性情也!比之《争座位稿》,情感强烈处毫不掩藏。
从艺术表现力上分析,《让宪部尚书表》是颜真卿立了大功回朝途中所作,由野入朝,正是意气风发想有一番大作为的当口;写《祭侄稿》时,初贬于野,见亡侄首级,秃笔残墨,哀愤而书;而《争座位稿》则是朝中与同僚权臣明争暗斗之时,略见含忍,从容老辣。此三帖各有其情,也就各具风貌,均有值得深入学习之处。
而《让宪部尚书表》,正值壮年,在规范与自由之间,用笔灿烂,结字豪迈,篇章跌宕,更值得初习者取法。
更多好文,科学学书法。关注中书汇书法学苑微信公众号。zshsfxy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tzsg.com/102753.html